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日本民意觉醒还是被操控?高市早苗崛起背后隐藏了哪些未知真相?”

这段时间在东京上班的朋友跟我吐槽,说地铁上的报纸、手机里的新闻推送,清一色都是高市早苗的照片,配的不是“强硬对华”就是“守护日本”,看得人脑袋嗡嗡的,好像一夜之间,日本社会突然集体变成了“鹰派”。支持率飙到八成,乍一看像是民意海啸,很多人还真以为是“全国觉醒”了,我们不妨慢一点,看清这波浪到底是自然的潮水,还是有人在后面拼命造浪,然后再聊聊,中国到底有几张牌在手,没必要跟着情绪起舞,

先说个我亲眼见过的场景,前年我在大阪一家居酒屋,跟一个40多岁的日本上班族拼桌,他加班到十一点才下班,喝到第二杯生啤的时候突然叹气,说“工资十几年没涨,房贷还在,孩子补习越来越贵”,可是他下一句就转向了“中国威胁”,说中国渔船、导弹、黑客,张口闭口“日本很危险”,我问他这些信息从哪来的,他指了指吧台上循环播放的电视新闻,又晃了晃自己手机,说“每天都在说呀”,那一刻我挺震撼的,因为我们面前明明是房租、水电、工资这些生活压力,却被轻轻一拐,就变成了“外部敌人”的焦虑,你平时刷新闻,会不会也发现,日本媒体提中国,基本都带着“紧张”“威胁”“包围”这些字眼?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就会发现,这种“敌人止痛片”的用法在日本已经重复好多次了,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原地踏步,内阁府的数据摆在那里,年轻人越来越买不起房、生不起娃,企业又不愿意涨工资,社会情绪堆着堆着,总要找个出口,执政者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把矛头外包给一个现成的“外部威胁”,媒体开始高密度播放“渔船闯入”“军机靠近”,再配上“守护日本”“保卫领海”这种口号,焦虑就被包装成了“理性安全关切”,支持高市早苗这种强硬路线,很多时候不是民众主动选择,而是他们在信息茧房里,被一步一步引导到这个答案,你仔细这更像是按剧本走,那下一步,这种剧本会不会把日本一步步推回危险的老路上?

说到老路,我每次看到“先发制人”这四个字,脑子里都会冒出广岛和平纪念馆的画面,我十几年前去过一次,当时馆里放着一段幸存者的录音,声音有点沙哑,讲她当年背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妹妹跑过废墟的经历,我听到一半整个人发懵,那种画面真得有点刻骨名心,可是这么明显的伤疤,隔了几十年,居然又有人开始在电视上谈“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到“可以先发制人打击”,用词越来越像1930年代军部的声明,

更讽刺的是,当年日本军部喊“几个月解决中国”的那些人,最后把整个国家拖进深渊,这段历史在日本教科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可现在一些右翼政客,好像集体选择性失忆,只记得“勇敢”“出击”,不愿提南京、马尼拉、冲绳,这种忘记,很方便,也很危险,因为它默认了一个前提:只要美国在后面撑腰,东亚就不会重演蘑菇云,这种赌局就是拿普通人的命去博政治资本,日本街头那些穿西装、拎公文包的人,可能根本没意识到,电视机里的那些“安全讨论”,有一天会不会变成他们儿子手里的征兵通知单,我们看到这一步,就很难再把高市早苗的高支持率,当成什么“正常政治选择”了,那你可能会问,这里面,美国扮演的是啥角色?

说个最近很典型的例子,2022年之后,美日防务合作频率明显提高,美国不断在“印太战略”里给日本加戏,卖最先进的战机、导弹、侦察系统,还在情报、网络战上紧密绑定,看上去是“同盟升级”,但用一个日本朋友的话讲,更像是华盛顿递来了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而日本政客非常乐意当刀柄,一边答应多承担军事角色,一边把这当成突破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机会,

我们看军费就很直观,日本政府计划在几年内把防卫费提高到GDP的2%左右,金额是过去的一点几倍,美国军火商跟日本一些财阀集团都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美国省下了直接对抗中国的成本,日本右翼拿到了“正常国家”的话语权,军队能走出国门,武器能出口,政治影响力跟着水涨船高,可是刀锋最终会割伤谁,其实没人敢打包票,要是哪天真因为误判、擦枪走火,东亚再一次陷入大规模冲突,美国退回太平洋那头还来得及,日本这边,恐怕又是城市被烧成废墟的结局,我们这么看下来,才会明白,高市早苗支持率飙升这事儿,背后是美日政客、军工集团、媒体一起联动的结果,那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真就只能被动挨打吗?

很多人一提对日关系,脑子里马上蹦出来“军事对抗”这四个字,好像只有军舰对军舰、导弹对导弹,才叫强硬,可按常规安全博弈来中国手里至少有三张牌,而且每一张都不只是“硬碰硬”,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组合使用,

先说军事这张牌,中国这十几年“下饺子”造舰有目共睹,航母战斗群、055大驱、反舰弹道导弹,各种装备的出现,其实已经重塑了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我有个学军工的同学,前年在内部研讨会上听过一个说法,说现在谁还在幻想“先发制人对中国打一轮就赢”,基本等同于做自杀式计算,因为只要中国完整保留了二次反击能力,任何基地、任何舰队,只要参与了攻击,就必须面对“自己会不会被打掉”的问题,但我们也清楚,军事牌更多是用来“吓住对方别乱来”,而不是天天拿来敲桌子,所以还有第二张牌要配合着用,那就是经济,

日本对华出口占其GDP大约4%左右,这个比例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开数据里都查得到,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化工材料、机械设备这些领域,中国市场是日本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反过来,在不少高端零部件、精密设备上,日本企业又参与了中国供应链,这种相互捆绑,既是风险,也是谈判筹码,如果中国在一些环节适度调整,比如说加强国产替代、改变采购结构,就会直接让经团联那帮会长们先肉疼,他们一肉疼,就会给自家政客施压,“关系别搞崩,我们还要赚钱”,这种来自资本和产业界的声音,有时候比外交辞令管用得多,你平时在逛日本品牌的时候,会不会想过,其实每一件商品背后,都是两国关系的温度计?

第三张牌,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外交和舆论牌,日本右翼这几年在历史问题上频频试探,比如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的措辞、在国际场合淡化侵略历史,这些动作,不光是对中国,也是对韩国、对整个东亚的挑衅,中国如果能把这些行为整理成清晰的时间线、影像资料,拿到联合国、东盟会议、甚至G7这种场合,冷静地一条条摆出来,说白了就是做成一份“历史修正主义风险报告”,让更多国家意识到这里面的隐患,不用太激烈,用事实和影像就行,当日本国内一些人发现,自己的“强硬秀”在国际社会眼里,越来越像一出危险的旧戏,压力就会慢慢传回去,

有人会说,这听起来挺抽象的,但我之前在新加坡听过一次学术讨论会,现场有欧洲、中东、东南亚的学者,大家对日本右倾化其实都有关注,特别是那种对战争记忆的淡化,只要有扎实的材料推送出去,很多国家是愿意在这种问题上表达担忧的,这就是外交牌的威力,它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慢慢塑形的过程,

说到这儿,我们再回头看高市早苗那“八成支持率”,就没那么神秘了,日本社会的经济焦虑、历史记忆的淡化、美国的战略需要、媒体的持续放大,多股力量叠在一起,就推着一个“对华强硬”的政治明星冲到了浪头上,这针强心剂短期看起来振奋,长期很可能让日本社会对风险的感知越来越迟钝,而东亚这片海域,其实已经见证过一次赌国运的惨败,上一回的输家,付出的代价是几座城市变成黑白照片里的废墟,

我们当然希望对话,希望日本社会里那些清醒的声音多一点,但前提是对方愿意跳出“只有强硬才能活下去”的单一剧本,如果对方一门心思想用拳头比划,中国也不是没有拳头,而且这拳头有多硬,数字和装备摆在那里,真正的难题是,我们怎么用手里的牌,把东亚的博弈压在“可控、可管”的区间里,而不是被情绪推着走,你平时怎么看中日之间这种既交织又对立的关系呢,不妨试试从今天说的这三张牌去观察一下,再回头看新闻,或许感觉会不太一样,欢迎你把自己的看法、担心或者不同意见,都丢在评论里,我们一起慢慢聊清楚这盘局到底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