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三阶段“吞乌”方案曝光?《外交事务》曝新料,现状真能实现吗?
美国那边的《外交事务》杂志网站最近扔出一个大新闻,说俄罗斯有一套分三步走的“拿下乌克兰”计划。看到这标题,不少人直接炸锅——都打了快三年半,这事还能玩出啥花样?翻来覆去还是那几个地名,那点套路,可每次说出来气氛都不一样。
消息源就是那个常年在国际圈子里搅动风云的美媒。这不是哪家小号搞事情,人家这回直接把所谓“三段式操作流程”摊到台面上:抢地盘、换人头、彻底收网。一句话总结,就是想让乌克兰从地图上变成个附属区。
第一招其实大家天天刷新闻就见过。军事层面的拉锯战还没完呢,东部南部那些老生常谈的地方,一个都跑不了。 顿巴斯 、 扎波罗热 、 赫尔松 这些早就在战火中烧得发烫,现在连带着 哈尔科夫 、 尼古拉耶夫 和海边的大块头——敖德萨也被划进清单里。全线封死海岸,让援助物资断绝,这算盘打得挺狠,但现实不是下棋,有时候一步慢步步难。
现在前线局势怎么看都是僵持状态, 俄军 确实手握不少筹码,占了将近20%的领土。 卢甘斯克地区99%归袋, 顿涅茨克跟扎波罗热七成多被吃掉,赫尔松最核心的位置也在控制范围。但数字背后,是推进速度拖沓得让指挥官心烦意乱。从2024年至今,只拿到不到5000平方公里,一天挪6公里,有时一个月才200多平方公里。这效率,还真配不上普京嘴里的主动权。像敖德萨这种靠着强力防御系统撑场子的城市,被盯住好几回,俄军愣是没啃下来;哈尔科夫更别提,还被反扑赶回来一点。
兵员问题摆在那里谁都看得到。 征兵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城市的小年轻能溜就溜, 精英家庭参战率只有3.2% ,多数伤亡来自远离首府的小地方甚至少数族裔社区。这股劲儿消耗到现在,也快到底了。同时间接对手可没闲着, 西方刚批出去10亿美元支持款项不久, 瑞典承诺2026-27年再加80亿补贴,无人机和电子战设备轮番上阵,自造无人机一年能攒150万架专门冲击弹药库和后勤通道。
供应链这一环卡脖子太明显。今年光弹药库就被炸塌7个,总量30万吨飞灰;炮弹日均发射量一路跌,从5万枚滑落至3.5万,无人机攻击下降两成有余。经济账更算不过来了,军费支出硬占GDP 35%,欧美制裁升级,新禁令卡死液化天然气,两家石油公司名单挂起警示牌,就连本来买惯原油的印度货船也掉头跑路。“钱粮双紧”,战争机器开起来越来越沉重。
第二阶段要换代理人,看似高明,其实暗藏风险。 泽连斯基民调确实从74%降到58%,但他依旧是所有候选人的顶流,还有35%以上稳定票仓。不满腐败、不满战争方式的人不少,可真到了投票箱前,大多数还会选熟悉面孔。当下民众虽渴望和平,却不会轻易认命外来的掌控者。如果俄罗斯真试图扶植亲信当政,下场很可能像曾经阿富汗一样,占山容易守山难,各种零星抵抗永无止境,“游击模式”随时切换上线。
第三阶段目标定得够远大,全境纳入影响范围听起来牛逼哄哄。不过看看眼下情况,只怕越往后越虚幻。俄军目前自己划定的第一阶段任务尚未完成,更别提用政治与经济压制整个国家体系了。“全面控制”的愿景只能画饼充饥。而且这仗已经变味儿,有点朝“凡尔登绞肉机”的方向发展:1500公里长线撕扯,每一步推移都是血泪交织,没人粮食又顶着全球金融封锁,要想突破简直比登天还难受。
这里插一句吐槽,这么多年过去,本以为现代战争拼的是科技实力,但最后发现体力活照样不能省。有装备、有技术,没有足够士兵填空白,再先进也是白搭;同理,经不起连续轰炸,再大的补给站说塌就塌,对谁来说都是煎熬局面。从侧面讲,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速胜神话”注定破产,如今剩下的一切,都只是看双方谁先扛不住罢了。
即便如此,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某个人或短期突围机会未免太乐观。 泽连斯基虽然声望有所下降,但没有其他人物具备替代性优势。他身后的铁杆支持群体仍然牢固,在关键节点上一呼百应,而普通市民对待外部干涉态度始终谨慎而敏感,就算有人主张妥协,多半也是为了喘口气,并非真的向敌屈服。所以代理人路线只存在理论意义,很难真正落地开花结果,“内斗+外患”的剧本总归演不圆满结局,该怎么拖还是怎么拖下去。
再瞧能源出口板块,新一轮限制措施不仅堵住欧洲市场,美国牵头带队追踪油轮动态,让交易商越来越畏缩。本来靠出口赚取美元平衡财政收入,如今订单减少利润缩水,不确定性陡增,对整体作战能力肯定是一记闷棍。不夸张地说,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替代渠道或者缓解路径,即使守得住部分区域,也很难组织起有效攻势扩大战果,到最后只能维持低烈度消耗状态,看哪方先崩盘而已 。
很多网友关心敖德萨会不会成为下一处焦点,目前来看悬念挺大。一方面战略位置重要,是黑海沿岸唯一大型港口之一,也是西方各类援助的重要集散中心;另一方面防御工事密布,加之持续获得武器更新,要想轻松突破并非易事。不排除未来出现新的变化,但至少近期形势胶着,没有决定性转折信号浮现之前,一切猜测都停留在纸面分析层级 。
整个过程看下来,不论是哪条路径、哪个节点,都绕不开四座大山: 推进速度慢、人力紧缺、后勤疲软、西方持续介入帮忙; 每一道坎儿单拎出来够喝一壶,全凑一起基本构筑了一副长期僵持格局图景。目前最现实目标恐怕就是稳住已有阵地,而要逐步蚕食乃至完全整合乌克兰土地和政权,则需要超出现有条件十倍百倍的新变量才能做到,否则注定举步维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