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这天,俄乌这场纠纷已经持续到了第1353个日头了。
11月8日这天,得说说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市)现在到底啥状态?16万俄军对6万乌军,咱们都知道,为什么“全控官宣”还没出来?
一、战败已成定局?俄军事频道:现在谈全面控制红军城,还为时尚早
11月7日那天,据俄军事频道《渔夫》报道,乌军现在正想搞定红军城的局势:乌军第225突击团的突击组试图从城市北边穿过,渗入市区,但一直没能改变战局——这一点可以从俄军突击部队已经到达城市另一边的事实中看出来。
接着,德国记者也发出声明确认,俄军已经稳稳占据了城市的西北角、东北角和北角的核心地带,乌军所谓的“反击”嘛,只是在一些还没完全收复的建筑物上重新升起旗帜,远远还没达到扭转战局的程度。
与此同时,对乌克兰来说,更让人担心的是,从澳大利亚传来的消息:乌军在罗金西克的反攻遇到瓶颈,俄军正以势如破竹的速度清剿城内渗透的乌军残存力量。城东部更多区域被俄军占领,里夫尼约的半数面积已经变成了俄军的控制地盘。
更要命的是,乌军特种部队在西北方向的空降突袭,本意是想来个出其不意的反击,结果却扑空了。而俄军新派出的无人机动力攻击,已经成了压垮乌军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场保卫战的结局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有分析指出,不难看出,整体而言,虽然红军在城市战方面实际已有逐步向俄军倾斜的态势,但乌军仍在试图反击,且近期关于俄军动向的报道明显有些夸大了。
目前来看,要在11月宣布彻底攻占红军城,难度确实挺大的。更实际的估算可能是:等到12月欧盟峰会结束后,乌克兰得到相关支持,届时乌军或许会主动撤退,俄军有望全面控制。
我觉得到底这说法是不是靠谱,还真不好说。至于俄军啥时候能正式宣布拿下这个重要的战役要地,也还得看局势怎么发展,毕竟战局变数太多了。
二、16万俄军 VS 6万乌军!红军城战事:已步入尾声,为何迟迟不官宣?
消息说,为了攻占这个关键的战役要地,俄军最近几个月调集了四个集团军的精锐部队,总兵力达16万人,涵盖装甲力量、机械化步兵、炮兵和特种部队之类的多兵种。反过来看乌军,受到多线作战兵力分散的限制,最多也就投入4万士兵,外加国土防御旅和国民警察,总兵力不超过6万人——这跟俄军差距近三倍。这样的兵力悬殊,让乌军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
按平时的战场思路,俄军手中兵力和火力都占着优势,想要一鼓作气打得快点,确实可以让战事提前结束。不过,从他们实际的操作来看,似乎更倾向于“稳扎稳打”多过“速战速决”。这背后,肯定还藏着一些更深的考虑,个中缘由可不止单纯的赶快收场。
得先说一下,所谓的“纸面兵力”和实际战场上的兵力差距——那“16万对6万”其实更像是整体兵力的对比,乌军的指挥官早已从其他地方调集了精锐部队支援,现在市区里的巷战,兵力上的失衡其实没有外面说得那么夸张,要真贸然发动总攻,俄军很可能会陷进“逐楼血战”的消耗战陷阱,这显然是他们不想冒的风险。
更主要的是在战略上怎么优先排序:现在的战争早就不是靠一味“钢铁洪流”快速赢得胜利了,无人机的普及加上对伤亡的敏感度提高,让大规模硬碰硬的猛攻反而成了“弊端”路线。
对俄军来说,比起11月急着宣布“全控”,以此来削弱美欧对乌援助的力度,不如利用红军城拉锯战,最大限度地打击乌军的精锐部队,消耗他们的战斗潜力,这才是更长远的谋划。
这也是俄军采取“饱和轰炸加小分队渗透”战术的主要原因——先用FAB-500航弹或“冰雹”火箭弹攻击防御工事,然后派10到15人的战斗小组逐层清理,虽然行动速度较慢,但能够有效控制伤亡,还能不断取得战果。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12月的欧盟峰会——红军城的角力不仅仅在军事方面,乌军死守也是为了向西方展示“抵抗意志”,争取支持,而俄军“暂时不急着宣布”,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等西方援助乌克兰的“风向”发生变化。
现在西方给乌克兰的支持已经出现了疲态和不同意见:川普的态度暧昧,暗示“俄乌打到底”,而欧盟内部也有分歧——法意比反对动用俄资产援助乌克兰,匈捷斯则希望赶快结束冲突。要是12月的峰会不能达成新的大规模援助协议,乌军后勤压力就会变大。如果因为战损严重或弹药缺乏而被迫撤退,俄军再宣布“全面掌控”,既能减少伤亡,又能以“最小代价夺回要地”,达到最优的结果。
三、未来三周,战局走向的“三岔口”
从眼下的形势来看,红军城的“官宣时刻”很可能跟三大因素紧密相关:其中最关键的是乌军的补给线是否还能坚持——要是西方的援助能及时到位,乌军或许还能稳住阵脚,这样的拉锯战可能会一直持续到12月,甚至更长时间。
要是补给断了的话,主动撤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同时,俄军的战术调整也会影响整体节奏,要是无人机和高精度武器装备到位速度快一些,扫荡的速度可能会提速,或许还能提前确定胜负。
要看库皮扬斯克那边的配合作战情况,如果进展顺利,战局可能会更快一些。要是俄军先公布“全部掌控库皮扬斯克”的消息,可能会影响红军城那边的官宣节奏,搞个双线战果的叠加效果,让局势更加紧凑。
结语
红军城那边“迟迟不官宣”,并不是打不下来,而是俄军这边“算得更细”——既要战场上的胜利,又要减少损失,还得抢占战略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