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俄罗斯为何对中国人前往西伯利亚如此警惕?背后在担忧什么?

俄罗斯幅员辽阔,堪称全球陆地面积之最,雄踞世界各大国之首。

然而,该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在总人口约为1.4亿的情况下,其中高达1.1亿人口聚居在东欧平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袤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人口稀少,仅有3000多万人居住。

尽管西伯利亚的开发程度尚不充分,然而,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备受瞩目。自沙俄时期起,直至苏联时代,再到现今的俄罗斯联邦,每年都投入巨额国防开支,用以守护这片广袤的冰封雪域。

其缘由之一,便是对中国民众赴西伯利亚的警惕。

在当前中俄关系友好的背景下,俄罗斯为何依然对中国的西伯利亚之行保持警惕?那被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对俄罗斯来说,又有哪些值得捍卫的宝贵价值?

今日,让我们从时间的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关联,并阐述防范我国人民的必要性。

西伯利亚归属俄罗斯的历史原因

回顾历史,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一度隶属于金帐汗国的版图。凭借蒙古骑兵卓越的机动性,在冷兵器盛行的时代,即便是为数不多的游牧部落,亦能凭借骑兵之利,统治北亚广阔的土地。

优势在16-17世纪转变。

无论是东亚抑或欧洲,火器的地位日益上升,逐渐取代了冷兵器,成为战场上最为瞩目的主角。

尽管当时火器制造的生产效率尚显不足,然而,火枪兵的培育成本与训练难度却相对低廉。面对陆地战争规模的不断膨胀,各国纷纷启动了火枪兵的大规模培养计划。

随着火枪兵队伍逐渐壮大,他们便将正式成为骑兵势力的主要对手。

步入17世纪,源自莫斯科公国的沙俄帝国踏上了漫长的领土扩张之旅。

昔日,蒙古铁骑的威势在火枪的轰鸣声中已不复存在。在南疆,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征伐,清朝终于平定了猖獗的准噶尔部落;而在北境,金帐汗国亦在沙俄火枪的猛烈射击下轰然倒塌。

蒙古部落势力的骤减,使得西伯利亚沦为了一片“未标领地”。

理论上,西伯利亚本应被沙俄和清朝分割,但最终却完全归入了沙俄的版图。这是为何呢?

起初,清朝已占据广袤的肥沃耕地,足以实现自给自足,其政治统治亦无需仰赖外来物资。

因此,当时的清政府并未将目光投向西伯利亚的腹地。

对于沙俄来说,领土的扩张是封建统治的核心所在。既然无法占有东亚那片肥沃的土地,便转而寻求次优选择,夺取西伯利亚地区,以此尚能勉强支撑起持续扩张的农业经济。

依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我国清政府享有对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部分农业用地的主权,这片土地中亦包括了如海参崴般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而其他区域,则开放予沙俄自行进行开发。

在工业革命兴起之前,即便沙俄帝国占据了广袤的西伯利亚领土,亦难以有效开垦。因此,沙俄的扩张步伐径直东进,直至跨越白令海峡,抵达阿拉斯加。

这给沙俄封建统治添了负担。

随后,沙皇俄国将阿拉斯加这片领土出让给新兴的美国,旨在缓解自身的统治负担。

在那个时代,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人迹罕至,堪称一片真正的苦寒荒原。直到工业时代的来临,这片土地的价值才得以焕发新生。

【西伯利亚遍地黄金】

伴随着工业时代的降临,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跃升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这片遍布“宝藏”的西伯利亚,再度成为了众人争相追捧的热点。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其间的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绵延东西的东西伯利亚山地。

谈谈西西伯利亚平原。

即便该区域地势相对较低,仅南部少数地区适于耕作,但其地下资源却极为丰富,尤其是天然气和煤炭,储量惊人。以俄罗斯为例,其天然气总储量高达37.7万亿立方米,其中约九成蕴藏于西西伯利亚平原。

现今,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赖对外输送资源,而这些资源绝大部分源自西西伯利亚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无疑可称之为俄罗斯战略资源储备的富矿。

说中西伯利亚高原。

尽管这里的化石资源不及西西伯利亚平原那般丰饶,却坐拥着一片广袤的森林,堪称俄罗斯的天然木材宝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土地上还孕育着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蕴藏的淡水总量约为26.3万亿立方米,其占比高达地球总淡水储量的20%。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这里的渔业资源和水供应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同时,勒拿河径直流入北冰洋,其源头冰川的融水源源不断地为贝加尔湖注入新鲜淡水。

东西伯利亚山地。

在这片西部,山脉连绵起伏,蜿蜒曲折;而东部与南部则铺展着广袤的肥沃黑土。然而,遗憾的是,这片黑土地深受气候之苦,开垦之难,堪称俄罗斯长久以来难以啃下的棘手难题。

因而,在往昔岁月,西伯利亚堪称一片真正的蛮荒之域,直至工业时代的来临,才引发了众多国家的觊觎与向往。

有观点认为,即便俄罗斯选择与世界贸易隔绝,闭关自守,西伯利亚地区仍足以确保俄罗斯在工业与农业领域实现自给自足。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俄罗斯对中国人前往西伯利亚表现出高度警惕,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俄提防何物?

广袤的西伯利亚,其土地面积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然而其总人口却不过3000多万。

从沙俄时代到苏联时期,不论政府采取何种策略,俄罗斯民众普遍对西伯利亚的迁移持有抵触态度。即便是提供免费土地、慷慨的经济补贴、或是税收优惠等优惠措施,收效依然微乎其微。

迄今为止,西伯利亚广袤的疆域依旧保持着荒凉无人之态,昔日更曾沦为流放罪犯与惩治战犯的天然监牢。

尽管俄罗斯人不愿前往该地,西伯利亚的开发工程仍需推进。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开发呢?

俄关注东亚。

回顾19至20世纪。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伯利亚因战乱之故,接纳了众多朝鲜移民。这些勤劳坚韧的朝鲜族人民,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成功将东西伯利亚山地的诸多区域转变为适合耕作的良田,并在那里建起了朝鲜民族的聚落。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鉴于苏联在战局中处于不利地位,斯大林担心朝鲜民族可能发生叛乱,因此强行将这批朝鲜人驱逐出境,并将他们流放到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便是其中之一。

步入现代,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开发水平仍旧滞后。除了海参崴这一港口城市外,其他地域依旧人迹罕至,仅能依稀辨识出几处散落的村落。

如前文所述,受气候严寒等因素影响,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广阔黑土地难以开垦。加之俄罗斯人普遍不愿迁往西伯利亚定居,这片土地一度成为俄罗斯的“心头之患”。

于是,俄罗斯敞开大门,积极吸引中国民众前往西伯利亚进行开发。

众多中国同胞亦热衷于在东西伯利亚耕耘,得益于低廉的地租以及经过精心培育的植物所具备的强大抗寒能力,众多中国投资者纷纷在此地开辟起规模庞大的农场。

那么,这些在东西伯利亚租种土地的华人,他们的收入状况又是如何的呢?

答案是:还可以。

产自东部西伯利亚的粮食与蔬菜,绝大部分流向了东欧平原上人口稠密的俄罗斯地区。

与我国物价水平相较,俄罗斯的肉类及水产品价格异常低廉,然而粮食与蔬菜却相对匮乏。据调查,俄罗斯市场上的卷心菜和胡萝卜售价甚至高达每斤数十元,而肉类的最低售价更是低至个位数。

因此,我国在西伯利亚所建农场生产的粮食与蔬菜,在俄罗斯市场上极有可能获得热销,其收入也预计是国内同行业的十几倍之多。

总体而言,投身于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开发,对于中国人而言,实为一条充满收益的途径。

昔日朝鲜人的勤劳精神,如今体现在中国人民将现代化农业推广至西伯利亚,这不禁让俄罗斯心生忌惮与防备。俄罗斯究竟在防范什么呢?

人口问题。

当前一代的中国人在西伯利亚地区从事农业活动,那么后续的一代甚至几代中国年轻人,是否会在西伯利亚地区持续扩大影响力?若届时引发民族冲突,产生的后果可能并非俄罗斯所期望看到的。

次为东西部农业规模。

随着西伯利亚农业扩张,俄罗斯民众可能逐渐对源自该地区的粮食供应产生依赖。然而,若未来某时点俄罗斯无法继续依赖这些粮食,届时将面临何种影响?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并非毫无道理可言。

互利互惠是中俄友好关系基石。

在探讨中国人赴东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开发议题时,众多俄罗斯专家的观点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

有一部分观点主张,持续吸引中国移民可能导致所谓的“农业入侵”现象,届时俄罗斯农业可能会过度依赖中国,甚至可能面临东西伯利亚领土主权的丧失。

另一部分专家学者主张,俄罗斯宜持续实施“激励中国移民政策”。

此观点论据丰富。

首先,鉴于俄罗斯亟需开发西伯利亚地区,在多数俄罗斯民众不愿迁徙至该地区的背景下,与中国的合作无疑是当前的最佳途径。

其次,我国乃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度,其发展轨迹始终未曾沾染侵略与扩张的阴影。

一项民调结果同样揭示了这一现象。据俄罗斯舆情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达51%的俄罗斯受访者将中国视为与俄罗斯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

在当前这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中,中俄早已携手成为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若是此刻对远东地区的中国代理农业实施打压,恐怕将触及众多中国人的情感。

在政治理论领域,普京面对西方制裁的严峻压力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的持续紧张,频繁在公开演讲中强调了对中国的重视。他指出,中国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合作伙伴。若缺失中国的支持,俄罗斯在诸多领域将面临孤立无援的困境。

综合上述分析,所谓的“中国农业入侵论”并非俄罗斯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一方面,中国并无此意;另一方面,中国并非强盗,自不会采取“不择手段”的行为。

尽管在公众舆论中,我国对远东地区的开发仍不时遭遇零散的质疑,俄罗斯却依然对中国在该区域的开发活动给予高度重视。

近年以来,东西伯利亚诸多城市纷纷设立了免税区,旨在推动中俄两国间贸易与经济的深化合作。此外,俄罗斯不断放宽土地租赁政策,租赁面积持续增长。随着我国机械化农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机械化农场预计将陆续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崛起。

不仅与中国展开合作,2022年11月,俄罗斯亦与朝鲜达成了关于15万公顷土地的租赁种植协议。

此举彰显了俄罗斯矢志不渝地开拓西伯利亚的坚定意志,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主导的贸易核心体系正逐步向东亚区域拓展。

总结

实际上,无论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哪个国家,其最终的使用权始终属于全人类。合作与互利共赢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调,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俄在农业领域的紧密协作,不过是这一趋势的开端而已。

期待未来更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