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郑州几个老小区转悠,常看见大爷大妈们凑在楼下石凳上,举着手机捣鼓啥。凑近一瞧,好家伙,十有八九是在郑好办APP里查今年的养老金涨幅——这事儿最近成了退休圈的热门话题。
张大爷去年刚退休,手机玩得不算溜,让孙子教了三回才找到入口。“一开始还怕麻烦,想着去社保局排队,结果孙女儿说在家用手指头点两下就行。”他眯着眼翻着手机,“这不,刚查到,今年每月涨了128块。”旁边李阿姨接话:“我更少,就90多,不过也算涨了不是?”
要说这养老金调整,其实有套规矩。每年国家先定个总基调,今年全国平均涨3.8%,但具体到每个人头上,得算“定额+挂钩+倾斜”三部分。郑州今年的定额部分是每人每月35块,这部分是“普惠”,谁都有;挂钩部分跟俩因素有关:一个是缴费年限,每多缴一年加2块(最多加30年);另一个是养老金基数,按本人去年养老金的1%涨。最后还有倾斜部分,70岁以上老人每月再多涨20到40块。
这么一拆解,就能明白为啥多数人涨幅在1%上下。王奶奶在社区跳广场舞时跟老姐妹念叨:“我家老头子工龄35年,养老金4000出头,算下来每月涨110块,一年多1320,够买半扇排骨了。”可她也叹气,“去年买斤猪肉18块,今年涨到22,涨的钱刚够抵物价。”赵叔叔在工厂干了30年,现在养老金3200,“我算过,比我预期少了30块,主要是挂钩部分拉低了——我缴费年限虽然长,但养老金基数低,1%的基数才32块,加上定额和倾斜,总共才98。”
好在查涨幅这事儿确实方便。社区工作人员说,最近咨询电话少了一半,“以前得拿着身份证去窗口,现在年轻人教父母用郑好办,半小时就能搞定。”上周陪老妈去社区活动中心,看见工作人员举着大喇叭教大家:“点首页‘社保’,再点‘养老金调整查询’,输入身份证号就行!”底下大爷大妈跟着操作,虽然有人手滑输错号码,但总体流程顺畅,没见谁急得直跺脚。
社保局的数据也实在:截至7月底,95%的退休人员已经查到了调整结果,系统运行挺稳当。有位负责养老金核算的工作人员跟我聊:“咱们郑州退休人员多,光是核对缴费年限、养老金基数这些数据,就得花俩月。能赶在7月底前让大伙儿查到,已经是加班加点赶出来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1%多的涨幅看着是不多,但得放宏观里看。今年全国养老金支出超6万亿元,要让1.3亿退休人员都涨,平均下来每人每月涨30多块,这可不是小数目。政策讲究的是“保基本、可持续”,既要让老人们感受到实惠,又得给未来留足空间。就像张大爷说的:“我1998年退休那会儿,养老金才400多,现在涨到3000多,哪年没涨?今年虽不多,但总比不涨强。”
在菜市场碰到刘阿姨,她正挑着嫩黄瓜跟摊主砍价:“我养老金涨了80块,这月能多买两把。”摊主乐呵:“您这涨得不算少,我这黄瓜都从2块涨到3块了。”一句话道尽普通人的生活逻辑——养老金涨不涨,涨多少,最终都要落到“能不能多买把菜、多添件衣裳”的实在处。
养老金调整就像给老房子补瓦,得一块一块来,既要顾着漏雨的地方多盖点,又不能把整面墙都拆了重砌。对大多数退休老人来说,能按时足额拿到涨的钱,能在手机上轻松查到明细,能在菜市场多挑两样新鲜菜,这就是最实在的获得感。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