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北方多地提前供暖,背后藏着这些暖心变化
今天一打开手机,就看到“暖气不热就放放水?很多人都做错了”登上热搜榜,这才意识到,供暖季真的来了。作为一个在北方生活了十几年的人,每年这个时候最关心的就是家里暖气热不热。而今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提前供暖了。
就拿山东德州市平原县来说,他们在11月1日就开始供暖了,比规定的11月10日足足早了10天。为什么会提前这么多?原来当地10月以来就被连绵阴雨笼罩,降水量较常年激增695%,平均气温也比往年低了1.3℃。湿冷加低温让居民们都非常盼着暖气能早点来。
这种“提前供暖”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它背后是政府细致、综合的考量。在平原县,城管、气象、供热公司等部门每周都会开供暖协调调度会。气象部门提供精准天气数据,供热公司抓紧排查设备、调试管线,城管部门则帮助解决筹备中的各种问题。多方联动会商,才让提前供暖能高效顺利实现。
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平原县的供暖方式有了新变化。他们首次启用了清洁热源替代项目,从地下抽取58—60℃的地热水,借助它的热量来供暖。这种地热清洁能源相比传统的燃煤供暖能节省成本,既温暖了百姓家,也没给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
从“按时供暖”到“按需供暖”,这不只是时间上的变化,更是城市管理理念的升级。在河北承德,很多居民家中都新安装了一块室温采集器。它能实时监测家里的供热温度,并把数据传给控制系统。一旦温度出现异常,管理部门会自动派发督办工单,督促供热企业及时上门解决。
而在陕西西安,这个供暖季有个新变化——每个单元楼都张贴了供热报修二维码。居民扫码就能填报信息反映问题,实现了区域全覆盖。这种“码上暖”服务平台,推动供热服务从“被动处置”向“主动治理”转型升级。
说到清洁能源取暖,这已经不再只是城市居民的专利。在辽宁庄河市洪昌村,76岁的庄德荣今年冬天最高兴的事,就是再也不用早起烧煤取暖了。去年年底,他家里安装了一台空气能采暖热泵,取代煤炭用电取暖。他开心地说:“以前天不亮就得爬起来添煤掏灰,现在新家不烧煤了,屋子也亮堂了。”
据《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的数据,北方农村地区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000万户以上。截至2024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83%,比2020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燃煤少了,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天变蓝了——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当然,供暖不只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山西沁源县热力供热有限公司已经连续十年坚守“民生温度”理念——常态化提前供暖、延迟停暖,且延长期间不收取任何取暖费。十年来,他们累计提前供热130天、延迟停暖65天,为群众减免费用超过3000万元。这份“免费的温暖”已成为沁源独特的民生名片。
不过,供暖问题依然存在。回想2021年,河北邯郸市美的时代城7号楼就有居民反映,整栋楼供热严重不达标,多数热用户室内温度徘徊在18度左右。居民们反复反映,问题却得不到解决。这样的案例提醒我们,供暖服务仍有改进空间。
今天,当我摸着家里已经温热的暖气片,不禁想到这些温暖背后的故事。从粗放保障到智慧服务,从按时供暖到按需供暖,变化的不仅是供暖模式,更是把城市治理的精细变成了千家万户冬日里实实在在的安稳和暖意。
这个冬天,无论外面的寒风多么凛冽,有一件事是确定的——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用“提前一步”的行动、“精细一分”的管理,把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而这一切,正如平原县一位负责人所说:“供暖这件事,它体现的是我们执政的价值导向,是我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