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乌克兰无人机划破夜空,点燃了俄罗斯奥伦堡州的天然气加工厂。同一时间,泽连斯基在基辅表示,他愿加入特朗普与普京的布达佩斯会晤。一边是战火延烧至俄腹地能源命脉,一边是和平谈判的微弱信号。这场战争正进入一种诡异的并行状态:枪炮未停,外交试水;袭击不断,财政未崩。
俄乌冲突已持续逾三年,战场僵持不下,但经济绞杀战悄然升级。乌克兰将打击目标系统性转向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试图切断其战争融资的动脉。而数据显示,这一“断血战略”确已刺中要害,却尚未致命。
俄罗斯的战争机器,高度依赖能源输血。2024年,油气收入达11.131万亿卢布,占联邦财政收入的30.3%,几乎与当年12.1万亿卢布的军费开支持平。这意味着,每发射一枚导弹,背后都有一桶原油在燃烧。乌克兰显然看准了这一点。自2025年8月以来,30多次针对炼油厂的袭击,使俄炼油日产量从530万桶降至490万桶,降幅近8%。Kpler等机构证实,成品油供应紧张已迫使俄政府限制出口、延长汽油禁令,国内价格随之上涨6.7%。
然而,断血未止血。俄罗斯通过重构能源出口版图,将原油大量输往中国和印度,成功绕开西方制裁。2024年,中印合计接收俄原油近400万桶/日,占其出口总量七成以上。即便袭击导致普里莫尔斯克等关键终端受损,俄仍依靠“影子船队”维持运力。能源收入虽受冲击,但未崩溃,战争预算依然运转。
更深远的影响在欧洲显现。8月,乌军三次打击“友谊”输油管道,导致匈牙利、斯洛伐克原油供应中断超八成,布达佩斯加油站排起长龙,柴油价格飙涨。国际油价应声跳涨,布伦特原油单日涨幅近4%。乌克兰的战术,已从战场延伸至全球能源市场,成为地缘风险的新变量。
这场能源绞杀战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局部破坏难以瓦解一个重构了贸易网络的经济体。乌克兰的无人机能摧毁炼油厂,却难切断俄与亚洲买家的利益链条。真正的破局点,或许不在燃烧的厂房,而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与政治默契。
当炼油厂的火光映照谈判桌,和平不会从天而降。唯有持续压缩俄罗斯的能源变现能力,同时巩固全球反制联盟,才能让停火的条件真正倾斜于正义。否则,火光只是插曲,而非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