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新闻报道、历史评论和社会观察领域的原文已经读完。根据你的优化流程和六大模板需求,下面是综合语言自然化、思想逻辑深化、专业易读、案例数据、风格统一、原创强化等多重方向,智能改写后的文章呈现
“在新闻编辑室,谁都知道第一波报道往往离真相还差得远,”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杰拉尼·科布说。他的意思很简单我们最先看到的,通常只是零碎、刺眼的片段,而那些片段更像复杂事件里最容易引发情绪的部分,却不见全貌。
科布最近在办公室接起我的电话,他回顾的既有不久前美国极端种族主义者查理·柯克在校园遇害,也有十几年前特雷沃恩·马丁案——2012年,那名17岁的非裔学生在佛罗里达社区被一名白人拉美裔志愿巡逻者用枪夺去生命。从那一刻开始,原本刚迎来首位黑人总统、还在自我庆祝“后种族时代”来临的美国,一夜之间跌入了历史的阴影。
“马丁案实际上是一场撕裂国界的私刑闹剧,完全击碎了当时人们风中的幻觉,”科布在自己新书的序言里写道。这本书名为《三人成暴乱我们如何走到今天2012-2025》,里面大部分随笔都是事件发生当时及时记下的思考,有的冷嘲,有的苦涩。你能清晰地看到时代变迁的轮廓从马丁之死,到特朗普成为总统,再到作者亲历弗格森和明尼阿波利斯的街头抗议。科布始终强调一件事所有事物都环环相扣,种族正义与民主并非理所当然。
在全书近500页的篇幅中,科布梳理了2013年马丁案凶手齐默尔曼宣判无罪那一刻,如何成为社会运动的“点火器”——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种族身份如何被定义、枪支法律是否合理,还有制度性种族偏见到底根子有多深,最终催生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
但事情并不止步于此。仅仅三年后,白人至上主义者迪兰·鲁夫闯入南卡罗来纳州一间教堂,将枪口对准参加圣经学习的黑人聚会者,造成九人死亡。科布在调查资料时发现鲁夫对警察宣称,马丁案后社会反响让他萌生“激进念头”,甚至希望引发种族大战。
科布告诉我,这种扭曲“鲁夫把马丁之死、抗议浪潮都看成对白人的威胁,反而走上了极端。这其实是现在主流白人至上主义的雏形。”
到了2020年疫情暴发那会儿,乔治·弗洛伊德——一名中年非裔——被白人警察用膝盖压住脖子,长达九分钟,死前反复呼救“我无法呼吸。”街头一下子涌满抗议者,“黑人的命也是命”声势变得空前强大。大家要求终结警察暴力,争取黑人社区资源,还要消除各层级的系统性种族歧视。
科布不仅是学者,也是《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他说“这次浪潮,其实都能追溯到马丁案那天的震动。弗洛伊德之死的视频,让所有受困于防疫、无法外出的美国人亲眼看到暴力,集体共鸣也因此空前规模。”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有意思——明尼阿波利斯、洛杉矶等地纷纷削减警力,把钱投到社区项目;企业也豪掷巨款支持种族平权;主流议题终于把系统性歧视摆上了台面。可科布提醒我“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进步浪潮,表面进步其实也可能埋下激烈反弹的种子。”
事实很快证明了他的担忧。反弹势头比以往更强,中间不但席卷了美国大批保守派,还让种族、性别、经济议题交织成了新一轮的冲突。“有时候现在的局势,比弗洛伊德事件刚发生时还要反动,”科布感慨说。
如果要找个代表人物,特朗普肯定算是头号标志。他靠煽动奥巴马“出生地”阴谋论和妖魔化移民起家,上台后政策组阁以白人为绝对主力,多元平等(DEI)项目全面遭清算。弗洛伊德死亡后,虽然特朗普没连任,但在去年选举中卷土重来,还成功赢得更多拉美裔和少数族裔选票——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他的黑人支持率从2020年的8%飙升到15%,让许多人始料未及。
如何解读阶级和种族在当下选举中的复杂交织?科布提醒我“特朗普团队精明地改变了游戏规则,民众不再问‘你能为我做什么?’而是变成‘你会怎么对待那些和我不一样的人?’很多边缘化黑人男性,觉得自己的地位被女性的崛起所威胁,而共和党则直接回应这种焦虑,这也是他们极力强调男性主义的原因之一。”
他进一步剖析虽然有人批评民主党过度搞身份政治而忽略了经济民粹,但真实情况是这些社会群体本身是被外部行动塑造出来的。比如“黑人政治”,其实是种族隔离推出来的结果;女权主义让女性开始关注自己被排斥于权力之外,是因反抗男性垄断。各个身份群体背后都有鲜明的历史动力。
而时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像福音派、工人阶级没有大学学历这些人会有高度一致的世界观,科布对此并不买账。他指出“特朗普其实就是‘白人身份政治’最善于操作的人。把很多群体的复杂状况简单归结为身份特征,其实非常片面。”
而在特朗普新一任期内,大替代理论(认为少数族裔将取代白人)被不断放大,多元平等包容项目遭到猛烈攻击,就连历史博物馆讲述奴隶制也成了众矢之的。有评论认为,这基本给了白人至上主义者“官方许可”,他们在政策的话语体系里变得越来越理直气壮。
有人担心民主制度会遭到大规模冲击,科布却毫不意外“我的看法很直接。这一切本就是预料之中。特朗普的核心承诺就是报复那些他不喜欢的群体,将国家权力当作维护个人和意识形态恩怨的工具,这就是专制逻辑。”
美国左派最近很流行痛斥“威权主义崛起”,把这包装成新的危机,认为宪政理想被背弃。但科布的读书和观察更加复杂。他说“美国历史里其实不乏专制时刻,只是大家不愿承认。我们总强调自身特殊,却很少直面过往的黑暗。”
举个例子,美国南方重建时代结束到1965年这几十年间,南方11州通过“吉姆·克劳法”、压制投票、暴力恐吓等方式,等于废掉了宪法对黑人的投票保护。“法律上黑人有选举权,可投票者可能直接被杀,这句话不是夸张,而是那个年代的现实。”
科布提醒“美国对民主的承诺极其脆弱,随时可能重现种族专制。但推动威权主义的,除了种族,移民政策、女性和LGBTQ权利进步、经济不安全感等因素也在同样催化危机。”
结果也很明显,商界领袖和机构往往选择妥协,历史上也是如此。“大家希望他们能有不同表现,可他们屈服时其实一点也不意外。”比如上世纪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机构也被‘红色恐慌’压制得死死的。
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以“未能保护犹太学生”为由,冻结了哥伦比亚大学4亿美元科研拨款,要求其支付高额和解金,还必须接受长期监督。科布对此不多评价,他更关心的是专制现象如何快速渗透到教育与思想领域。
他批评说“现在有些政客效仿匈牙利的奥尔班,想封杀所有独立意见中心,用政府权力打压异见,却表面冠之以‘言论自由’。最荒唐的是,他们剥夺高校研究癌症、心脏病等资源,说是‘惩罚’反犹主义,这合理吗?”
“正在被妖魔化的就是那些包容多元、提倡进步的自由派机构。而专制一贯擅长的,就是伪善和双重标准。”
这种虚伪不止体现在政策,还在突发事件上再次暴露——查理·柯克遇害后,特朗普及盟友迅速把矛头指向“激进左翼”,甚至威胁要抨击表达不满的人。这种反应无疑加剧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暴力隐患。
美国犹他州州长考克斯少有地呼吁理性,问大家这是黑暗历史终结还是新序幕?科布的看法不容乐观“情况很可能在变好之前,会先越来越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乱局时,社会依靠‘体面’和‘正义’形成共识。如今,这种共同底线正在消失。无序、无德,反倒变成了显性特征。”
但他最想提醒的事也没那么悲观“历史上的挑战我们不是没有渡过,当前困境终究不会是绝路。”
电话访谈停了,但科布书里描绘的那条复杂道德轨迹还在蔓延。历史钟摆摇向了更危险的极端,“不体面”正在成为新标记。共识破碎后,人们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答案或许就在每个人的反思与行动中。
你对美国历史的此番循环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