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央视这回是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把压箱底的宝贝给端了出来。一架连漆都没上,通体“绿皮”的歼-35,就这么大大咧咧地出现在生产线上,来了个全国直播。
这可是咱们的顶尖战机啊,过去捂得那叫一个严实。现在倒好,连生产线老窝都敢敞开让你看,这背后传递的信号,可太有意思了。
这哪是随便让你看看热闹,这分明就是一张写满了“自信”的广告牌,而且是特意递到某些人脸上去的。那么,这架敢素颜出镜的歼-35,到底藏了哪些让外媒都坐不住的真本事?
雷达上的一只麻雀
央视的报道里,甩出了一个新词儿——“超材料”。据说这玩意儿一上身,歼-35在雷达屏幕上,看着也就一个巴掌那么大。这是什么黑科技?说白了,它就是一件科学家量身定做的“智能隐身衣”,能让射过来的雷达波有来无回,直接消失。
这事儿,美国知名军事媒体《军事观察》也注意到了。他们直接引用中方的信息,说歼-35的雷达反射面积(RCS)和一只麻雀差不多。这可把美媒给整不会了,他们得出一个相当郁闷的结论:在隐形这块,解放军已经实现了反超,F-22落后了。
这真不是瞎咋呼。F-22毕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结晶,虽然它开创了五代机的时代,但年纪摆在那儿,技术局限是娘胎里带的。就说它那个相对复杂的进气道,在隐身设计上就留了破绽。
而我们的歼-35,用的是更先进的DSI进气道,结构简洁,天生就更“干净”,大大减少了雷达反射。将近30年的技术代差是决定性的,这没法子。
心脏够稳拳头够黑
更要命的是,F-22机身上的隐身涂层和蒙皮接缝,飞了这么多年,风吹日晒的,早就磨损老化了,有些地方都开了裂,这不就是雪上加霜嘛。反观歼-35,听说那件“超材料”隐身衣还会“自愈”,小刮小蹭,里面的微胶囊就能自动修复。这一来一回,差距就出来了。
当然,一架战机光会躲猫猫可不行,还得飞得快、打得狠。歼-35的心脏,也就是发动机,走的是一条稳妥可靠的路。官媒没说具体型号,但外界普遍猜是“涡扇-21”。这款发动机是在成熟技术上优化升级来的,推力够用,主打一个皮实可靠。
这就跟买车一个道理,与其冒险尝鲜,不如选个经典升级款,心里踏实。海军的飞机常年在海上高盐高湿的环境里飞,发动机还得做特殊的防腐处理,讲究得很。你看它那锯齿状的尾喷口,也不是为了耍帅,那是为了把红外信号压到最低,让隐身更彻底。
再看看它的拳头。歼-35虽然是个中型机,但胃口可不小。央视镜头里那个“野兽模式”的模型,场面相当震撼。平时,它把六枚中距空空导弹藏在肚子里,是个安静的刺客。
后发优势就是不讲道理
一旦需要火力全开,机翼下面还能再挂上四枚远程反舰导弹这样的大块头,外加两枚近距离格斗弹。这挂载能力,都快赶上重型的歼-15了。
更关键的是,它的主弹仓是一整个大的,不像F-35为了迁就垂直起降版本,硬生生把弹仓分成了两小块。这就意味着歼-35能塞进去更大、更猛的家伙,未来塞个高超音速导弹进去,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说隐身是盾,火力是矛,那先进的雷达就是它锐利的眼睛。得益于这些年的技术井喷,歼-35一问世就用上了新一代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据说性能比早期批次的歼-20还要领先一代。
这颗“大眼睛”的尺寸,不亚于重型的F-22,更是远超F-35。这就意味着它能看得更远、更清楚。相比之下,美军F-22和F-35上的雷达,在技术上已经有些跟不上了。解放军新雷达的换装,也让美军如坐针毡,急急忙忙地要给F-35升级新雷达。
结语
综合来看,歼-35在最关键的隐身和雷达性能上,对F-22和F-35形成了优势。在多用途能力上,它又没有F-35那么多设计上的妥协,更加纯粹。当然,要论空中格斗的机动性,有两台矢量发动机的F-22依然是顶尖高手,这点咱们得客观承认。
过去,我们习惯用美国F-22和F-35的“高低搭配”来理解歼-20和歼-35。但现在看来,咱们走的路子不太一样。歼-35根本不是什么“妥协产物”,它和歼-20共享了大量顶尖技术,没有明显的技术代差,是个既能打多功能牌,又能胜任超视距空战的全能选手。
这次大大方方把生产线亮出来,一方面是源于我们对自己航空工业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或许也是一种新的宣传策略。它既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也是在向国际潜在客户发出一张诱人的“宣传单”。我们的蓝天卫士,正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告诉世界:新的王牌,已经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