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当你深夜躺在床上,手指无意识地划着TikTok,被那些精准推送的短视频逗得哈哈大笑,或是陷入沉思时,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APP背后,正上演着一场关乎技术、规则和国家未来的全球大戏。
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9月14日至15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以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对于TikTok问题,中方将依法依规开展技术出口审批。同时,中国政府充分尊重我海外企业意愿,支持企业在符合市场原则基础上,与合作方开展平等商业谈判。何立峰表示,中方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海外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以上官方消息十分清晰地展露出中国前所未有的战略自信和智慧,也直接否定了某些人或势力巧取豪夺的痴心妄想。
TikTok问题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折射出中国在全球数字贸易棋局中的角色之变,甚至对我们每个打工人的职业发展,都有着意想不到的启发。
技术出口审批,批什么?批准核心算法的授权范围。我国并不打算批准核心技术出让。
简单点说,“核心技术出让”就像把你家祖传的秘方,连同配料、火候、制作手法一股脑儿全给了别人。人家拿到手,就能开个一模一样的馆子,甚至还能研究你的秘方,搞出个“加强版”,以后你就没得玩了。
在TikTok这件事上,它的核心技术就是那套神乎其神的“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这套东西,是中国明文规定,放在《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里的宝贝,想卖?得先问问“家长”同不同意。
那么,“算法授权”又是什么呢?
这更像是我把我家的厨房租给你用。你可以用我的锅,用我的灶,甚至我告诉你哪个火候炒出来的菜好吃。你也能做出美味的饭菜来招待客人,但厨房的产权证还在我手里,厨具怎么摆、炉灶怎么修,最终还是我说了算。你拥有的,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具体到TikTok的海外解决方案,根据公开信息和商业逻辑推测,其模式更接近于“租出厨房”而非“卖出秘方”。字节跳动的目标在于将算法的源代码、底层的技术架构和未来的迭代方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对外提供的,是算法技术输出,让海外的TikTok能继续为用户提供那种“懂你”的个性化体验。
所以,朋友,别再被网上有些“出让核心技术”的标题党带偏了。技术的使用权可以共享,但技术的所有权和定义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些人想白拿?墙上挂帘子,没门儿。
想明白第一点,你可能会接着问:为什么我们能这么“硬气”地只给“使用权”而不是被迫交出“所有权”?毕竟,对方可是美国啊。
答案就是:有理有据。
首先,我们自己家里有“法”,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020年8月,就在TikTok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中国商务部和科技部悄然更新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其中,精准地加入了“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这一条。
它告诉全世界:这门技术,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任何涉及这项技术出口的交易,都必须经过中国政府的依法审批。这一下,就把纯粹的商业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和技术主权的高度。
其次,是因为中国在全球规则格局中角色的变化。
过去,我们更多是国际规则的“适应者”和“追随者”。别人定好了游戏规则,我们进来玩,努力做到最好。
但现在,情况变了。
像TikTok、Shein、Temu这样的数字企业不断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为中国参与制定规则、甚至提出‘中国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商业基础。我们有了能上牌桌的“硬通货”,在全球的话语权有了大幅增强。
国家正积极参与WTO电子商务谈判,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
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卖出更多的衣服和手机,我们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全球数字世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数据如何跨境流动?平台的责任边界在哪里?在这些核心议题上,中国正在发出越来越清晰和响亮的声音。
TikTok事件,就是这盘国际规则棋局中的一个关键落子。它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并且会运用法律和规则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聊完了宏大的国家战略,咱们把视角拉回到自己身上。这场关于算法的全球博弈,对咱们普通人,尤其是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关系太大了!这场国家层面的技术博弈,给了我们一个审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绝佳视角。
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在“使用授权”,还是拥有“核心技术”?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工作中可能更像是一个“授权使用者”。我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分析工具、AI平台,我们能用这些工具完成漂亮的工作,拿到不错的薪水。这就像海外的TikTok团队,他们能“使用”算法,做好本地运营。这很重要,也很有价值。
但是,真正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来自于那些能够创造“核心技术”的人。在公司里,他们是那些能够搭建系统架构的工程师,是能够制定颠覆性战略的管理者,是能够洞察用户需求、定义产品的产品经理。他们的能力,就像TikTok的核心算法,是公司真正的“护城河”。
因此,TikTok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启示:只懂得“使用”,是很容易被替代的。而那些拥有自己“核心算法”的人——也就是那些掌握了底层逻辑、拥有独特思维模型、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始终是稀缺的。
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算法”呢?
深入你的专业领域:不要满足于做一个“万金油”,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选定一个方向,像打井一样往深处钻,成为你所在领域里那个“绕不开”的人。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光有深度还不够,还得补上宽度。一个懂技术的营销专家,或者一个懂商业的产品经理,他的“算法”就比单一维度的人要高级得多。保持终身学习和迭代:技术在变,市场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你的“个人核心算法”也需要不断地debug、升级、迭代。请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
时代最大的红利,永远属于那些既能熟练使用工具,又致力于打造自己“核心算法”的实干家。
所以,朋友们,当我们再次划动TikTok时,除了享受它带来的快乐,或许还可以多一层思考。从一个APP的命运,看到一家公司的智慧,再到一个国家的底气,最后,反思我们自己的立身之本。看懂了这一切,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困惑,其实都能在这场宏大的叙事中找到线索或答案。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不妨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信息的互通有无,或许就是我们能给予彼此最好的支持。
#TikT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