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结论,工厂不把人当人。
别管你是一线操作工,还是底层管理者,都是牛马、螺丝钉。
20年前,去沿海进厂打工确实是年轻人的首选,意味着稳定、体面、收入可观。
现在进厂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青壮年劳动力正成批地成为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
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零工经济,也正在快速虹吸传统制造业需要的劳动力。
根据阿里研究院预测,到2036年,中国将有约4亿人参与零工经济。
伴随着零工经济崛起,工厂,尤其是血汗工厂的消亡,未来是大概率事件。
为啥现在年轻人就是死活不愿意进工厂?
10多年前,夫子的家人、亲戚、发小,都进过南方的工厂。
很多工厂还是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为主流,00后都很少。
很多工厂一整就开出来五六千、七八千没工资,感觉不错啊。
很多年纪大的朋友完全不能理解,进厂打工收入都超过白领。
年轻人是不是吃不了苦?是不是娇生惯养?是不是放不下身段?
好工厂不是没有,但比例往往极低,大部分人根本进不去。
中国工厂往往有四大特点:工时长、待遇低、环境差、缺保障。
夫子家80后的亲戚、朋友们,很多都进过南方工厂,一直干到现在的几乎一个都没有。
如果一份工作,薪资稳定、环境可以、保障不错,没有人会拒绝一直干。
进厂打工明显不是这样的选择。
你老说工厂差,那这些工厂到底都差在哪里?
超长工时加班是常态。
某厂为亚马逊代工智能音箱,法定加班上限36小时,工人每月能干到80-100小时。
旺季更厉害,有的打工人通宵干活,困了、累了就睡在工作台上。
某科技大厂的代工厂,打工人日均工时11.5小时,请假得补足工时。
外包工就更惨了,每天请1小时假以上,少个几次就面临开除。
以前疯狂的时候,工人都直接被锁在厂区,每周工作7天。
周末敢外出?直接扣两天半的工资。
很多厂的工作制都实行两班倒,早八晚八,厂里的居住环境差,想去外面住,就得牺牲个人通勤。
要是在外面住,一通勤那就是早六、七,晚九、十。
除了八个小时是自己的,剩下的时间都是厂里的。
干这么久,那待遇是不是特别好?
打工人好好干,老板才能再给你娶个年轻漂亮的老板娘。
之前看过一个血汗工厂的纪录片,为啥工厂一天工作12小时,却很少放假。
被采访的老板很实诚,工厂一天不生产,老板就会损失一辆奔驰350。
员工们加油努力干,自己才能开车豪车,住上更好更大的house。
被采访的时候,老板又看上一套大房子,为了买房子,他压了员工两个月的工资。
至于员工讨薪这种事儿,老板也不怕,谁不想干可以拍屁股走人。
如果不考虑吉祥三宝、铁人三项,工人们基本也找不到其他的工作。
2024年,浙江东阳某厂,三个女孩子月收入2千多,拼命加班才4块一小时。
除了上面的个别黑心工厂,大量工厂宣称月收入可以给到六七千。
旺季确实没问题,淡季那就够呛了。
比如下面东莞的某工厂,今年3月份放假,一直放到8月底。
放假期间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基本生活费,严禁去往其他公司上班。
工人干半年,然后失业半年,基本很难拿到完整的工资收入。
更麻烦的是,软硬件环境都不太好。
比如广东某制衣厂,每天规定干10小时,通宵也是家常便饭。
拼命干满30天,工资又被无限期拖延,拖了一次又一次。
工人早上八点前必须打卡报道,迟到一次扣五十,干活期间手里还要上交。
不准闲聊,不准摸鱼,不准笑,就连上厕所的时间和次数都有严格的限制。
假如中途想上厕所或者想喝水,需要向领导请示,得到批准之后才能出去。
忙活半天,趁着午饭时间你终于可以拿手机了,也能得到片刻休息。
工资拖延、环境严苛倒也在其次,更心寒的是个人尊严得不到尊重。
很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不把底层员工当人看,轻则辱骂,重则殴打。
50后、60后觉得这事儿还能忍受,90后、00后则完全不能接受。
保障是不可能保障的。
前面工厂淡季还发基本保险、基本生活费。
很多工厂、代工厂派遣工比例超过40%,法定上限10%。
很多工厂无病假、无年假,淡季随意遣散,加班工资也只按正常时薪算。
各种变相工资克扣,各种花样繁多的罚款,外包工无社保。
工人讨薪,走劳动仲裁,工厂的律师几乎不会让罚单存在。
工厂虽然提供社保,但大多都按最低基数缴纳,甚至不缴纳。
很多环境封闭,噪音、化学污染、机械重复动作,引发身体劳损、心里压抑。
这么一对比,年轻人为啥不进厂而选择送外卖就一目了然。
在时间、收入、环境、保障上,送外卖都有自己的优势。
时间上,骑手能自主选择接单时段。
就像今天在小号聊的,越来越多女性开始送外卖,说明了啥问题?
女骑手能兼顾家庭、照顾孩子,女学生能兼职送外卖不耽误学习。
女性带着孩子进厂打螺丝这种事儿更是想都不敢想。
送外卖也算是实现了工作、生活某种程度上的柔性平衡。
收入上,送外卖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努努力月入过万也是随处可见,比如杭州的骑手月收入7千到1万。
更关键的是,这种收入即时可见强化了工作动力。
环境上,送外卖也算是新行业。
进厂已经被彻底污名化,所以年轻人对于进厂这件事也比较抵触。
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大家也清楚,大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进厂这件事儿。
现在村里只要听说谁家孩子进工厂打螺丝,那就默认他家的孩子没出息。
就这样的舆论场下,年轻人自己还有整个家庭都需要承担一些流言蜚语。
送外卖虽然也算低端行业,但好歹有互联网经济的光环,能消解部分偏见。
时不时985、211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更是给普通外卖员带来了极大的心里安慰和平衡感。
保障上,外卖算是灵活就业。
对于外卖员来说,社保你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
外卖工作虽然风雨无阻,但好歹户外工作能带来人际互动、城市探索的新鲜感。
对于外卖员们来说,身体、精神上的相对灵活就是自己最大的保障。
经常看到外卖员们仨仨俩俩的在侃大山、聊天,这样的场景在工厂里不存在的。
这么一比较,工厂里的886是强加的,而送外卖的886是自选的。
年轻人用脚投票,是对尊严感、自由度、即时回报的理性追求。
这也算是对传统制造业陈旧管理模式的无声抗议。
只有当工厂不再沦为流水线靠拢,真正成为技术成长平台,年轻人回流才有可能。
这种局面短期内能改变吗?其实很难。
工厂确实能带来相当一部分就业,能促进社会的稳定。
无数血汗工厂算是社会的毛细血管,吸收了相当一部分70后、80后打工人。
很多人聊这不就是人口红利嘛。
人口红利直译过来就是人口血汗,靠无数勤劳、努力的打工人默默牺牲奉献。
那为啥又会存在这样的局面?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资源,大俄卖资源,中东卖石油。
西欧卖技术、品牌,澳洲卖煤矿、铁矿,南美卖大豆、牛肉。
《国富论》里写的很明白,每个国家、地区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大家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彼此开展广泛地国际贸易,这就是全球化。
但全球只有我们在努力追求全产业链发展,这事儿也没办法,我们被西方封锁怕了。
尤其是上个世纪,同时得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我们都快资源、发展PTSD了。
同时发展这么多行业好不好?从生存、战略角度出发没问题。
但从经济角度来说,那就不合算了。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我们。
比如种玉米、种大豆,从土地属性来说,不如种其他作物合算。
但从国家自主、经济安全角度出发,为防止卡脖子,又必须得保证一定比例。
均衡发展的状态下,有些本应该自然消亡的行业、工厂依然存在。
他们的存在不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筛选,而是经济安全的被动需要。
为了生存,继续招聘员工,继续压榨员工也就成了普遍现象。
比如很多行业,有金融支持、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等支持举措。
快倒闭的时候,被外部奶了一口,突然又活过来了,你说他们会怎么办?
只能继续走低工资、低福利、高强度工作模式,左手要福利,右手抓剥削。
他们能生存下来的原因,压根儿就不是产品竞争力本身。
对于上面这些工厂来说,随着互联网经济、零工经济的崛起,好日子不多了。
10几、20几年前,大家没得选,想多赚钱只能进厂打螺丝。
但现在的选择确实太多了。
反正也是累,大不了吉祥三宝、铁人三项,好歹时间相对自由。
零工经济、互联网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就业生态。
我们也已经站在新一轮经济变革的起点,就这么整下去,或许大规模选择进厂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