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德国的国防工业正经历一场牵动整个欧洲防务局势的热烈讨论。
德国的老牌军工巨头莱茵金属和崭露头角的AI防务公司赫尔辛斯坦,最近就为了3770亿欧元的军备重整资金怎么分配这个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这场争论看起来像是在争夺资金,其实反映出双方对未来战争样态有着不同的预估。
有人坚持坦克火炮才是关键,另一些人则强调无人机和AI才是未来,胜出的人会决定欧洲军队接下来十年的模样。
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德国前总理朔尔茨发表了那个广为人知的“时代转折”演讲。这一说辞彻底革新了战后德国的军事方针,认可了莫斯科带来的安全风险,也宣告了与过去军事克制传统的告别。
2025年联邦选举结束后,新任总理默茨接过了这个棘手的责任,他立即撤销了国防项目的借款限制,推动了一项军费开支大约占德国GDP3%的军事扩建计划。目标很明确:要打造“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
目前德国军队中的320辆主战坦克,只有120辆能真正派上阵打仗,128架台风战机中,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不到70%。海军方面,6艘护卫舰中,有一半左右才具备远洋作战的实力。
更丢脸的是,几年前北约演习时,德国军队因为装备不足,竟然用扫帚柄来代替机枪,这事儿当时在国际上传得沸沸扬扬,德国人自己都觉得颜面无光。
莱茵金属成立于1889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军工企业,现在的掌舵人阿明·帕佩格在国防圈里有个绰号叫“北海巨妖”,主要靠争夺优质军火订单出名。
这家公司一直专注于坦克、火炮这些传统武器装备,俄乌冲突一爆发,他们就为乌克兰送去了大量弹药,还在乌克兰西部搭建了一座坦克生产基地。北约的许多地面作战装备,很多都是由他们供货的。
帕佩格明确反对“无人机引领未来战争”的观点。他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如今,坦克和导弹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毫无争议的。”他认为,传统的装甲武器依然是地面作战的主力军。
去年十月,北约在波兰搞了一次大规模演习,莱茵金属的“豹2A7”坦克在模拟城市战斗中表现挺不错,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演习一结束,波兰国防部长当场就表示要追加采购订单。
这让帕佩格倍感信心十足,他在今年一月的一次行业会议上坦言:“俄乌战场上的坦克损失确实不少,但这恰恰说明了坦克在当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要是坦克不那么重要,双方又为何都在拼命补充坦克呢?
赫尔辛是在2021年才在慕尼黑搞起来的,公司创始人冈德贝特·舍尔夫和托尔斯滕·赖尔也都不是那种传统军事工业圈的人。赖尔以前可是个电子游戏开发者,这背景让他对AI技术特别有敏锐的感觉。
这家企业目前估值已经超过50亿欧元,算是欧洲防务圈里的“独角兽”了。它们主要搞AI技术推动的武器和无人机开发,主打的产品有自主攻击无人机和智能作战系统。
舍尔夫的观点直接点出了俄乌战场的真实情况。刚开始冲突时,俄罗斯的几千辆坦克就被打掉,无人机在城市战斗和壕沟突袭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他还批评德国政府在资金分配方面,明显偏离了2025年未来战争的实际需求。
去年6月,乌克兰军队用一架不到5000美元的商用无人机,成功击毁了一辆价值超过500万美元的俄罗斯T-90坦克,这段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赫尔辛当天股价就涨了8%。
舍尔夫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德国在军备方面,坦克和无人机的投入比例大概是99比1,简直就像用20世纪的想法去应对21世纪的战事。”
今年2月,赫尔辛在巴伐利亚的测试场亮相了一套新型无人机群作战系统。50架小型无人机在AI的指挥下配合默契,顺利穿越了模拟的多层防空网,现场观看的北约官员都惊叹不已,但德国国防部的反应却显得挺平淡。
曝光的军备计划框架显示,资金投入明显倾向于传统军工业领域。
莱茵金属获得了880亿欧元的订单,涵盖了687辆“美洲狮”装甲运兵车以及561套“天空游骑兵30”防空系统。而另一家老牌防务巨头迪尔则赢得了173亿欧元订单,用于采购“Iris-T”防空导弹系统。
新崛起的无人机公司挺难堪的。赫尔辛不仅没捞到大单子,德国政府还决定用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的“苍鹭”无人机来供弹。这一举动让德国本土的无人机企业全都炸锅似的,慌成一团。
3月头,德国无人机产业联盟发了一封公开信,直言政府“帮扶外国企业,压制本土创新”。信里还特别提到,以色列的“苍鹭”无人机技术早就落后了,赫尔辛的产品在性能和价格方面都占优势。
不过,好消息是有一些转机的苗头。德国已经组建了一个反应迅速的反无人机特别部队,派去了比利时支援。而且,国防部还宣布投入50亿欧元成立一个“未来作战技术基金”,专门用来支持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武器的研发。
北约的伙伴们在态度上吧,显得有点儿不太一致。英国嘛,已经拿出40亿英镑专门搞无人机作战计划了,首相在议会里开腔,直言不讳地说:“对乌克兰战争中学到的技术教训,还远远不够。”
美国这边的态度显得更激进,一方面五角大楼打算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买不少于100万架无人机,另一方面还特意成立了“无人系统作战司令部”。去年11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在访问德国的时候也直言,建议德国“加大对新兴作战平台的投入”。
法国的立场挺中庸的,一方面他们买了不少“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升级包,另一方面也投入资金支持本土无人机公司。法国国防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达过:“我们不会在传统装备和新兴技术上非此即彼,要兼顾着来。”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专家乌尔丽克·弗兰克觉得,德国现在正处于“基础装备重新更新”的阶段,现在采购的主要是部队自我防御所必需的核心装备。她还提到:“你不能让一支连最基本的装甲力量都没有的军队去玩AI无人机。”
国防工业里的消息来源意见分歧挺大,有人直言这思路“太保守”,强调“速度、性价比”和“战斗规模”才是真的重要。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防务官员还提到:“俄乌战场上的情况是,一架无人机就能搞定一辆坦克,成本差距可是上千倍呢。”
4月初,德国国会召开的军备规划听证会上,莱茵金属的代表和赫尔辛的代表互不相让,气氛变得相当激烈。帕佩格坦言:“没有坦克的军队就像待宰的羔羊。”舍尔夫随即反驳:“没有无人机的坦克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棺材。”
德国军队里也有人唱反调。陆军那边更喜欢添置坦克,觉得多点硬货更有用;而空军则偏爱无人机,觉得未来战场靠天上那圈儿才牛。一位陆军将领在内部会议上抱怨:“我们要的是能扛得住俄罗斯那一波装甲狂潮的装备,不是那些哗哗飞的玩具飞机。”空军参谋长则一针见血地说:“21世纪的战斗,关键在空中地带,地面那点儿事儿没那么重要。”
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战争的玩法也在不断变化。德国在资金投放上可能会有一些调整,是坚持老牌的装甲兵力,还是赌一把AI无人机,那可是个大问题。未来十年,德国的选择或许会彻底引领欧洲防务的发展轨迹,搞不好就成为一场真正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