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家祖宅确权卡了3年,就因为少了张纸!"隔壁村老王捏着刚发的红本本,逢人便念叨:"早办完早踏实,这证书可是咱农民的定心丸! "
去年我们村测量队来的时候,无人机在头顶嗡嗡飞,隔壁李婶扯着嗓子喊:"这玩意准不准啊? 别把我家厨房量少了! "工作人员举着平板电脑给她看三维模型:"您家院子东南角那棵枣树都拍得清清楚楚,误差超不过一根手指头!"
现在进村就能办证。 村口公告栏贴着红头文件:2025年是全国宅基地确权收官之年。 县里自然资源局的小张说,剩下的15%大多是纠纷复杂的"硬骨头",比如张家兄弟争祖宅、李家围墙占过道这些事儿。
材料准备别漏项
身份证、户口本这些基础材料不能少,但最容易出岔子的是权属证明。 西村赵大爷翻箱倒柜找出1985年的宅基地审批表,纸都黄了,却因为缺少邻居签字确认边界,拖了半年没办成。 后来村委会组织双方在地头拉皮尺量界,两家人按了手印才过关。
没有老证件的也别急。 我们镇上开了绿色通道,由村委会公告30天,无异议就能补证明。 去年光是咱们镇就靠这法子解决了76户人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数字化让跑腿变少
以前办证得往县里跑三四趟,现在不一样了。广西南宁用上了"邕e登"平台,村民在村委会上传材料,系统直接对接公安户籍数据核对身份。 连公示都在村里电子屏滚动播放,省了贴公告的浆糊钱。
山东聊城更先进,手机点开微信小程序就能申请。建房审批全程线上走,连现场勘测都用无人机建模。 去年全镇586件申请里,580件都是网上办结的。
特殊情况有解法
城里落户的李律师最关心老家宅子。 政策明确了:只要老房子没塌,原户主还能确权。 他们家长满荒草的祖屋,去年照样拿到了证书。
"一户多宅"的复杂案例也有出路。 北村周家兄弟继承了两处宅子,工作人员指导他们签了协议,注明"继承取得",最终在证书附记栏标注清楚。 现在他们计划把空置的那套改造成民宿。
测量技术升级了
去年县里测绘队用上了倾斜摄影技术。 原先12个人要干40天的活,现在4个人8天就能完事。 无人机拍的三维模型能看清每栋房的瓦片纹理,争议最大的边界问题,放大模型就能指认。
嘉鱼县还搞出"三维不动产证",证书上的动态图能旋转查看房屋结构。 有户人家靠着这个技术,终于搞清了祖传老宅的准确面积,比房产证记载多了3.5平方米。
纠纷解决通道
边界争议是最常见的绊脚石。 我们村有两户为半米宽的过道吵了十年,最后在乡镇调解室签了《邻里边界协议》。 调解员老陈说:"去年经手的83起纠纷里,九成都是靠握手言和解决的。 "
领证后的规矩
红本本到手不代表能随便建房。 东村老吴想把宅基地改成农家乐,被乡镇执法队拦了下来。 政策明文规定:确权后仍不能改变宅基地用途,翻建必须重新报批。
证书保管也要上心。 南镇有户人家把证书塞衣柜里被老鼠啃了,补办时发现系统里存着电子档,带着身份证去登记中心花半天就拿到了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