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加沙局势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晚上哈马斯刚把两具人质的棺椁交给了红十字会,这样一来,以色列已经夺回的人质遗体就变成了12具(还有28具等待交接)了。
早上,以色列突然宣布加沙唯一的拉法口岸“无限期关闭”,还坦言这跟遗骸交接的进度有关联。
这转变也太快了吧——你得知道,周四以色列还说拉法口岸可能在周日 reopen,没想到短短两天就一下子变成这样。
消息一出来,巴勒斯坦驻埃及使馆赶紧说,“周一可以开放,让人们回来”。哈马斯也不客气,直接怒斥这是“违反停火协议”,三方的说法搞得一团乱。
拉法口岸可不是一般的关卡,自从2024年5月以色列接管加沙那边之后,这地方就一直没完全对外开放,算下来,封闭的时间差不多快一年半了。
对加沙人而言,这就像是唯一能去埃及看病、走亲访友的通道,埃及那边住着几万巴勒斯坦人,许多家庭都在盼着这个口岸一开,能再和家人团聚一面。
到了现在,反倒变成了以色列手中讨价还价的筹码:想要让口岸重新开放?先把遗体交出来,痛快点。
可哈马斯也不是没困难,他们说不是不想交,是确实赶不上节奏。
周五确认身份的第10具遗体是76岁的埃利亚胡·玛尔加利特,他还是用推土机在汗尤尼斯的废墟里挖出来的。
加沙到处满是被轰炸后成片的断壁残垣,2024年3月,以色列军队还在这里发动过突袭。埋藏在废墟里的遗体深不见底,满地都是未爆炸的弹药,搜救人员每迈出一步都可能丧命,没有大型机械根本没法开展挖掘工作。
更要命的是,美国还在火上浇油,特朗普直言“不还完遗骸就批准以色列重启战事”,这简直像个最后通牒似的。
周六,美国国务院再次发表声明,称哈马斯“打算袭击加沙的平民”,虽然没拿出证据,但要是真的这样,停火协议恐怕真要泡汤了。
归根到底,两个方面都在拼筹码,受苦的还是那些等着过关看病的患者、等待亲人归家的家属,这哪是停火,明明就是“以停火之名的新一轮对峙”。
废墟下的双向煎熬:谁的亲人不是命?
在关于遗骸归还的争吵之中,最令人难过的其实是双方家属那份共同的痛苦,可不少人只关注以色列的人质,反而忽略了巴勒斯坦的家庭同样在盼望亲人早日归来。
特拉维夫的“人质广场”每周都会举行集会,奥费尔·卡尔德隆的姨母伊法特表示得很真切:“谁也不愿意再开战,但苦难总得有个终点,所有的人质都得获释。”
19岁的伊泰·陈在坦克里牺牲了,遗体还留在加沙地带。他爸鲁比·陈瞅着协议里的那48个人名单,急得直跺脚:“别光说有29个回来了,那剩下得19个咋办?”
巴勒斯坦那边的景象更让人心疼。以色列交还的遗体,大多只写个编号,没有名字,加沙卫生部门只好把照片贴在网上,让亲人们自己认。
纳赛尔医院里面,每天都能看到像伊曼・萨卡尼这样的妈妈,她们面对一张张照片忍不住落泪:“把我儿子还给我,所有的孩子都带回來吧。”
每当妇女们认出亲人,都会跪倒在地,放声痛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周六,以色列交出了15具巴勒斯坦遗体,累计达到135具,不过和“超过6.8万死亡、数千失踪”的巨大数字比起来,这点儿都算不上。
加沙卫生部门统计虽然没有区分普通民众和战斗人员,但联合国都觉得挺靠谱,反倒是以色列一直在质疑,却拿不出自己可靠的数字,这样的态度,真让人觉得说不过去。
更令人担心的是,人道危机还在不断加剧。联合国指出,自从停火开始,只有339辆援助车来卸货,明明协议上说每天得大约600辆,这差距简直大得让人咂舌。
以色列声称“食物都给到位了,是哈马斯偷走的”,联合国则直接否认这话,但不管是真是假,加沙的民众的确是在挨饿。国际专家早就警告过,这里的局势已经陷入了饥荒的边缘。
联合国官员汤姆・弗莱彻一踏进加沙城,就直言:“大部分城市都变成了废墟。”光是听着这描述,心里就难受得很。
到了周五,又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加沙民防部门讲,东部区域一辆车被以军开火,造成9人丧生,还有妇女和孩子在里头。
以色列军方说是“车辆越线构成威胁”,可这9条人命呀,真能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定性吗?
更让人心揪的是,明明在第一阶段停火协议已经签了,以色列军方还在轰炸加沙地带。
内塔尼亚胡说,他们每天扔的炸弹达到了153吨。
国家安全部部长更是发表声明,等人质被解救后,以色列就该重新开战了。
这场从2023年10月7日开始的战事,已经造成了太多人的伤亡,现在虽然停火了,可双方还在互相指责,把人民的生活当成谈判的筹码。
其实,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家属的泪水都很热烈,废墟里的遗体都是过去的亲人。如果连“让逝者安息,生者得活”这个道理都达不成一致,和平的日子恐怕还真是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