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没人预判的结果!刘文辉在泸定桥做的那个决定,谁能想到在14年后,这个选择竟成改变他命运的关键

参考来源:《刘文辉回忆录》《四川省志·军事志》《中国军事科学》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35年5月26日,大渡河畔。

泸定桥的13根铁链在峡谷中横跨两岸,桥下是奔腾咆哮的河水。

这座康熙四十五年修建的铁索桥,全长10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每根重达1.6吨,是川康地区唯一的交通要道。

刘文辉此时正在雅安的督办公署里处理军务。

作为西康省的实际掌控者,他手下有几万军队,控制着川康交界的大片区域。

桌上摆着几份电报,其中一份来自蒋介石,内容很简单:炸毁泸定桥,阻止红军北上。

红军长征已经进入四川境内,5月24日占领了安顺场渡口,正在向泸定桥方向推进。

蒋介石调集各路兵马围追堵截,企图在大渡河一线将红军全歼。

大渡河天险加上泸定桥这个唯一通道,确实是个绝佳的包围圈。

刘文辉看着电报,思考着如何应对。

炸桥?不炸桥?还是另有他法?

他最终下达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在当时看起来只是普通的军事部署,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在遥远的未来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1949年12月,当解放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刘文辉做出了另一个重大决定。

两个相隔14年的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那么,1935年的泸定桥边,刘文辉到底做了什么,这个决定又如何在14年后成为他命运转折的关键。

【1】从保定军校到西康军阀

刘文辉,1895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

刘家世代务农,在当地并非豪门大户。刘文辉在六兄弟中排行最小,从小聪慧好学。

13岁时,他虚报年龄16岁,报考成都陆军小学。

考试时作文写道:"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主考官看后大为赞赏,破格录取。

1908年,刘文辉正式进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三期学习,同学95人。

三年后成绩优异毕业,升入西安陆军中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办,刘文辉返回家乡。

1912年初,他转入北京陆军第一中学,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骑兵科。

1916年,刘文辉从保定军校毕业回到四川,在护国军总司令刘存厚部任上尉参谋。

次年,经堂侄刘湘介绍,到驻防乐山的川军第八师陈洪范部当营长。

在川军与滇军、黔军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升任团长。

1920年代的四川,军阀林立,混战频繁。

大大小小的军阀多达上百个,一个人有千把人手,占据半个县城,就敢自称军长。

刘文辉凭借保定军校的专业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在混战中不断壮大势力。

1923年2月,四川爆发大规模军阀混战。

刘文辉率第九师参战,趁乱进入成都,成为成都的实际控制者。

此后几年,他的地盘越来越大,兵力越来越多。

到1928年,刘文辉已经拥有七个师、二十多个旅、十四万军队,控制八十一个县,成为四川最强大的军阀之一。同年,他出任四川省主席。

刘文辉与蒋介石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1929年12月,他同第八军军长唐生智联名发电,要求蒋介石下台,结果失败。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刘文辉派代表参加北平的扩大会议,并于9月6日发出反蒋通电。

结果蒋介石得到张学良的支持大获全胜,刘文辉反蒋再次失败。

蒋介石无力派兵入川,只好采取怀柔政策,1931年2月仍任命刘文辉为四川省主席。

但刘文辉和刘湘的矛盾日益尖锐。两人虽为叔侄,但在争夺四川霸权的问题上毫不相让。

1931年,刘文辉从英、日等国购进武器和飞机散件,从上海起航经万县港被刘湘扣留。

矛盾彻底激化。1932年10月到1933年9月,四川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二刘大战"。

双方动员兵力达30余万人,历经成都巷战、荣威之战、毗河之战、岷江之战四大战役。

这场战争耗尽了刘文辉的人力财力资源,最后以惨败告终。

刘文辉率残部退至西康,地盘大幅缩水,实力大减。

西康属于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川藏交界,山高路险,经济落后,赋税收入远不足以供养他的军队。

迫于生存压力,刘文辉积极推动西康建省。

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正式成立,刘文辉出任西康省主席兼第24军军长。

从此,他在西康站稳脚跟,成为这片区域的实际统治者。

【2】1935年大渡河畔的较量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四川。

在经过巧渡金沙江后,红军继续北上,5月24日先头部队攻占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

大渡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水深流急,尤其是5月份高山冰雪融化,河水暴涨,形成天然屏障。

历史上,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曾在此被清军围困,全军覆没。

蒋介石企图在大渡河重演这一幕,将红军困死在河边。

5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红1师第1团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攻占安顺场。

守军是刘文辉部第5旅余味儒团,在大渡河两岸安顺场至大冲一线布防。

红军突袭成功,缴获了一条小船。

5月25日上午9时,红1团第2连连长熊尚林带队17人,乘坐8名船工驾驶的小船强渡大渡河。

在刘伯承亲自指挥的火力掩护下,红军成功登上北岸,守军溃逃。

但由于船只太少,红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渡河。

5月26日中午,中央领导到达安顺场,听取刘伯承、聂荣臻的汇报。

由于大渡河水深流急无法架桥,仅靠几条小船运输,大部队难以迅速过河。

在后有追兵的危急形势下,能否夺取距离安顺场320里的泸定桥,成为红军能否顺利渡河、脱离险境的关键。

当天,中央决定红军主力火速抢占泸定桥。

红军兵分两路:林彪率红1军团第2师和红5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右岸前进;

刘伯承、聂荣臻率红1军团第1师为右纵队,沿大渡河左岸前进,互相策应,限期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距安顺场320里,全是山路,一面悬崖峭壁,一面奔腾咆哮的大渡河,只有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

红2师4团作为左纵队前锋,27日早上从安顺场出发,一面行军一面打仗,第一天只走了80余里。

28日凌晨,中央军委命令左右两纵队的先头部队必须在29日赶到泸定桥。

这意味着剩下的240里要在一天时间内走完,而且当时下着大雨,困难极大。

红4团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于29日清晨抢占了泸定桥西桥头。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调兵遣将。

5月26日,他从重庆飞赴成都坐镇指挥,连续发电报给刘文辉,要求死守泸定桥。

四川省主席刘湘也发布紧急通报,称红军面临"石达开第二"的危境。

刘文辉接到命令后,派第4旅旅长袁国瑞率部增援泸定桥。

泸定桥守军原本是刘文辉第4旅第38团的部分兵力,约两三千人。

接到增援命令后,袁国瑞率部从汉源出发,前往泸定桥。

但这支增援部队行进速度并不快,时常停下来休息,没有进入急行军状态。

5月29日下午4点,红2师4团到达泸定桥后,立即发起进攻。

此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拆除大半,只剩下13根光秃秃的铁链横跨大渡河。

桥对岸守军设有防御工事,架起机关枪封锁桥面。

红4团组织22名突击队员,由连长廖大珠带队。

这些战士携带手榴弹、冲锋枪,踩着晃动的铁链向对岸冲去。

后面的红3连战士每人夹着一块木板,边铺桥板边掩护前进。守军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到晚上7点左右,红军突击队冲过铁索桥,占领了东桥头,随后攻入泸定县城。

守军撤退,泸定桥被红军控制。红军主力随后陆续过桥,成功渡过大渡河天险。

【3】一个耐人寻味的军事部署

泸定桥失守的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他大发雷霆。

原本精心设计的包围圈被突破,在大渡河歼灭红军的计划落空。

蒋介石连续发电报质问刘文辉,为什么不炸毁泸定桥。

刘文辉的回复是:我军奋力抵抗,无奈红军战斗力强,兵力不足,泸定桥失守。

这个解释表面上说得过去,毕竟守桥的只有两三千人,面对红军主力的攻击,失守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蒋介石虽然愤怒,但也无法深究,毕竟川军将领历来阳奉阴违,不完全服从中央指挥。

但仔细分析刘文辉在泸定桥战斗前后的军事部署,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首先,刘文辉没有执行蒋介石炸桥的命令。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如果真要彻底破坏,炸断铁链并不困难。

但刘文辉只是下令拆除桥板,保留了铁链。

这样做既能起到阻拦作用,又保留了桥梁的主体结构。

其次,刘文辉派出的增援部队行动迟缓。

袁国瑞旅从汉源到泸定桥并不算太远,按照正常急行军的速度,完全可以在红军到达之前赶到。

但这支部队磨磨蹭蹭,走走停停,最终没能在关键时刻增援到位。

第三,守桥的兵力配置不足。

对于泸定桥这样的战略要地,如果真要死守,应该部署足够的兵力。

但刘文辉只派了一个团的部分兵力守桥,明显不够。

这些细节显示,刘文辉对泸定桥的防守并不积极。

他既没有全力以赴地防守,也没有彻底破坏桥梁,而是采取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几个方面。

泸定桥对西康太重要了。

这座桥是康熙四十五年修建的,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全桥13根铁链,总重超过40吨,是四川通往西藏的唯一陆路通道。

如果炸毁,西康地区的经济命脉就此断裂,商贸往来无法进行。

刘文辉每年从泸定桥的过桥税中获得大笔收入,这是他维持军队的重要财源。

炸了桥,不仅损失巨大,而且重建几乎不可能。

以刘文辉的财力,根本无法承担重建一座铁索桥的费用。

刘文辉与蒋介石的关系也是重要因素。

他两次反蒋失败后,蒋介石一直想找机会削弱他的势力。

如果刘文辉真的炸桥把红军困住,蒋介石的中央军很可能趁机进入西康,接管他的地盘。到那时候,刘文辉连军阀都当不成了。

刘文辉在西康经营多年,深知要在乱世中生存,就不能把路走绝。

红军虽然是他的对手,但并非不共戴天的仇敌。

而蒋介石虽然名义上是他的上级,但实际上处处想着吞并他。

在这种情况下,保留泸定桥,象征性地防守一下,既能应付蒋介石,又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还不至于和红军结下死仇。

1935年5月29日,泸定桥落入红军手中。

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刘文辉的军队撤退到雅安一带,继续控制着西康地区。

这场战斗在当时看来只是长征途中的一次交锋,没有人能预料到,这次交锋会在14年后产生深远影响。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1940年代。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文辉积极支持抗战,派兵出川作战,还主动捐款50万元。

他的堂侄刘湘率部抗日,1938年病死在战场上。

四川地区随即被蒋介石的亲信张群控制,刘文辉在西康继续经营自己的地盘。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战火从华北燃烧到华东,又从华东蔓延到中原。

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战局对蒋介石越来越不利。

1949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解放军先后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在华北、华东的主力基本被歼灭。

4月,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

接着,上海、武汉、西安相继解放。战争的重心转移到西南地区。

蒋介石企图以四川、云南、贵州为根据地,在西南作最后抵抗。

他调集胡宗南等部数十万人进入四川,准备固守成都平原。

面对风云变幻的时局,刘文辉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前途。

继续跟着蒋介石,前途在哪里?投向解放军,又会是什么结果?他该如何选择......

【4】暗中联络与秘密准备

早在1940年代初,刘文辉就开始与中共建立联系。

1941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刘文辉给予资助。

1944年9月,他正式加入民盟,成为民盟盟员。

1942年2月,周恩来在重庆机房街与刘文辉秘密会晤。

这次会面持续了几个小时,周恩来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希望刘文辉能为国家前途着想。

刘文辉表示愿意接受中共的领导。

会面后五个月,中共特派员王少春携带电台进入雅安,在县前街小院架起天线。

这部代号"雅台"的秘密电台,每夜向刘文辉传送延安的文件和战报。

军统特务多次探测到异常电波,但被刘文辉以"剿共指挥部"的名义搪塞过去。

1945年,蒋介石派胡宗南到西康"巡视",实际是搜查刘文辉通共的证据。

刘文辉提前得到消息,连夜将电台拆解藏入寺庙经卷箱。

胡宗南突击检查时,没有发现任何破绽。

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接着杭州、武汉、上海等城市相继解放。中共中央决定进军西南,摧毁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基地。

蒋介石调令胡宗南等部集结西南,企图固守川康云贵。

4月底,刘文辉派民盟中央委员曾庶凡作为全权代表赴香港,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商谈起义事宜。

同时,他派参谋长与邓锡侯商量统一川康起义的问题。

邓锡侯也是四川的地方实力派,掌握着一支军队。

两人虽然在"二刘大战"时期是敌人,但此时面对共同的局势,决定联合行动。

1949年8月,刘文辉向周恩来报告起义准备情况,请示行动时机。

周恩来回电:"大军即将西指,积极准备,相机配合,不宜过早行动,招致不必要损失。"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刘文辉继续隐藏起义意图,表面上照常处理军政事务。

他在成都和雅安之间往来,观察形势变化,暗中部署兵力。

1949年9月,刘文辉在雅安召开秘密会议,参加者包括部下营以上军官10人。

刘文辉在会上分析了国内形势,认为国民党败局已定,大家需要考虑如何应变。

他表态说:"不顽固不捣乱,解放军若来,立即投向人民阵营。"这是刘文辉给部下的行动准则。

会后,刘文辉部署兵力:成都至雅安道路上的部队原地不动,驻守武侯祠一带的部队坚守阵地,并在双流、新津、邛崃、名山、洪雅等地派团驻守,其余部队集中在雅安加强战备,阻止国民党军队向西康撤退。

10月,解放军进军西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蒋介石飞到重庆,亲自指挥防御。刘文辉表面上服从调遣,实际上暗中联络邓锡侯、潘文华等地方实力派,准备在关键时刻起义。

11月初,为了减少蒋介石的疑虑,刘文辉从雅安到成都,住在刘公馆,照常参加各种会议,表现得很平常。

同时,他仍在暗中活动,与邓锡侯、潘文华密切联系,商讨起义的具体细节。

【5】1949年12月的重大抉择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蒋介石的西南防线崩溃,他匆忙逃到成都。

12月1日,蒋介石召集张群、刘文辉、邓锡侯、王陵基、熊克武等人开会,宣布新的部署方案:

将部队集中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准备与解放军决战;

政府迁往云南;在西昌设立大本营;

争取美国援助,等待国际形势变化后再反攻。

蒋介石要求四川和西康的地方实力派与胡宗南合作,共同抵抗解放军。

12月2日,蒋介石亲自到刘公馆拜访刘文辉,观察他的动静。

刘文辉沉着应对,没有露出破绽。

但蒋介石对刘文辉仍不放心,派张群、胡宗南约同邓锡侯到刘公馆开会,要求刘文辉、邓锡侯与胡宗南"合署办公",共同指挥作战,并要求他们先将家属送往台湾。

刘文辉和邓锡侯立即意识到,这是要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将家属作为人质。

两人虚与委蛇,以受中央军排挤为由发牢骚搪塞。

胡宗南不肯离去,继续施加压力。

刘文辉佯装气愤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堵住了张群和胡宗南的口,两人只好离开。

12月7日,蒋介石再次通知刘文辉、邓锡侯到成都北校场谈话。

刘文辉敏锐地察觉到,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蒋介石要在这次会面中扣押他们,然后挟持到台湾。

当天上午,刘文辉和邓锡侯决定立即逃离成都。

刘文辉借口身体不适,悄悄离开公馆,乘车赶往新繁县龙桥。

邓锡侯也通过秘密渠道离开成都

蒋介石发现后,派王缵绪从成都赶往龙桥,劝说刘文辉、邓锡侯回心转意,但遭到严辞拒绝。王缵绪无功而返。

为防止蒋介石派飞机轰炸,刘文辉、邓锡侯率部转移到彭县。

12月8日,他们在彭县与微服前来的潘文华会合。

潘文华是西南长官公署的副长官,也是四川的地方实力派之一,早已与刘文辉、邓锡侯商定起义事宜。

12月9日,在彭县龙兴寺藏经楼二楼,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人联名签署起义通电。通电全文如下:

"北京毛主席、朱总司令并转各野战军司令暨全国人民公鉴:蒋贼介石盗窃国廿载于兹,罪恶昭彰,国人共见。

自抗战胜利而还,措施益形乖谬,如破坏政协决议案,发动空前国内战争,紊乱金融财政,促成国民经济破产,促使贪污官员横行,贻笑邻邦,降低国际地位,种种罪行,变本加厉,徒见国计民生枯萎,国家元气断绝。

而蒋贼怙恶不悛,唯利是图。战士无斗志,人尽离心的今天,敞欲以一隅抗天下,把川、康两省八年抗战所残留的生命财产,作孤注之一掷。

我两省民众,岂能忍与终古。

文辉、锡侯、文华等于过去数年间,虽未能及时团结军民,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然亡羊补牢,古有明训,昨非今是,贤者所谅。

兹为适应人民要求,决自即日起率领所属宣布与蒋、李、阎、白反动集团断绝关系,竭诚服从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朱总司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司令员、邓政治委员之领导。

所望川、康全体军政人员,一律尽忠职守,保护社会秩序与公司财产,听候人民解放军与人民政府之接收,并努力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之残余,以期川、康全境早获解放。

坦白陈词,敬维垂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

通电由参谋长杨家祯交给中共联络员王少春,通过秘密电台转发。

消息传出后,震动全国。

成都周边的国民党军队纷纷倒戈,原本准备在川西决战的胡宗南部失去地方军队配合,被迫撤退。

12月27日,成都解放。

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的起义,加速了西南地区的解放进程,使人民解放军提前完成了西南战役。

【6】起义之后的人生轨迹

彭县起义后,刘文辉率领第24军接受改编。

1950年,第24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隶属西南军区。

刘文辉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协助贺龙等人管理西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1950年1月,刘文辉参加了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

在一次大会上,他公开表态:"我以前是大地主,现在要无条件无保留地把土地分给农民。"

刘文辉将自己在四川大邑的土地全部交出,分给当地农民。

1952年,刘文辉出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参与四川省的政治建设工作。

他在西康经营多年,对西康地区情况熟悉,对当地藏族群众有一定影响力,在西康省的建设和稳定方面发挥了作用。

1955年,西康省撤销,大部分地区并入四川省,一部分划归西藏。

刘文辉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林业建设方面。

1959年,刘文辉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部长。

他带领林业部的工作人员和苏联专家,深入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林区考察,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制定林业发展规划。

有一次在大兴安岭考察时遇到黑熊,警卫要开枪,被刘文辉制止。他说国家有禁猎令,不能违反。

刘文辉在林业部工作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政策,推动了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他强调保护森林资源,反对乱砍滥伐,倡导科学造林。

在他任职期间,全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

刘文辉还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作为起义将领,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1949年起义时,刘文辉的行政级别定为四级,与开国大将同等待遇。

他在新中国享受较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起义后,刘文辉戒掉了四十年的烟瘾和其他不良习惯。

1976年6月24日,刘文辉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保定军校生,再成为四川军阀,最后成为新中国的部长级干部。

回到1935年的泸定桥。刘文辉当时下达的那个命令——拆除桥板但保留铁链,增援部队缓行,不炸毁桥梁——在当时看来只是一次普通的军事部署。

他的考虑主要是保护泸定桥这一重要交通设施,维护西康的经济利益,避免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发生冲突。

但这个决定客观上帮助了红军渡过大渡河。

红军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冲过泸定桥,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如果刘文辉真的炸断了铁链,红军要过大渡河就会困难得多。

14年后的1949年,当刘文辉决定起义时,1935年泸定桥的这段经历成为中共方面愿意接纳他的一个因素。

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中共对他的信任。

刘文辉在起义通电中写道"虽未能及时团结军民,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然亡羊补牢,古有明训",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反思。

刘文辉从1942年开始与中共秘密联系,到1949年正式起义,这7年间他一直在为起义做准备。

1935年的泸定桥事件,虽然当时只是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为他后来的起义增添了一份历史积淀。

泸定桥今天仍然横跨在大渡河上。

这座建于康熙四十五年的铁索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1935年5月29日的那场战斗,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被载入史册。

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的彭县起义,促使四川周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陆续宣布起义,包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田颂尧、第95军军长黄隐、川湘鄂边区绥靖副主任陈兰亭、四川省财政厅长邓汉祥等。

四川挺进军总司令范绍曾也于同月在渠县通电起义。

这些起义打乱了蒋介石在川西决战的部署,阻断了胡宗南主力的南撤通道,使解放军得以迅速解放整个西南地区。

西南战役本来可能要打很长时间,付出更大代价,但由于这些起义,战役提前结束,减少了伤亡和破坏。

1950年元旦,贺龙在成都宴请刘文辉等起义将领时说:

"你们保全了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功在青史。"成都确实在解放过程中没有遭受战火破坏,古城的文物建筑得以保存。

刘文辉在新中国工作期间,多次回到泸定桥。每次看到这座桥,他都会想起1935年的那些日子。

那个看似平常的决定,那次象征性的防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