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为什么说“得山西者得天下”?山西在古代的战略意义究竟多重要?

参考来源:西风长史《山西在古代的战略价值》(原创说明: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

自古以来,那些能开创伟大基业的帝王们,除了他们的个人能力出众、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地理优势。

就像秦人凭借关中的大本营,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刘邦也是以关中为基础,建立了大汉的基业。

和关中一样,山西也是很多帝王“创业”的大本营,自古以来,掌握山西者,往往能掌握天下。

山西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东面有太行山作为天然的屏障,西面则有黄河作为防线,北面还有长城和雁门关、宁武关共同守护。

而山西的西南地带,是扼守关中进出通道的最重要的门户。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山西不仅易守难攻,而且能够占据天险、迅速出击,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同时,山西还可以凭借地理优势俯冲河北、河南和陕西,和关中一样,不仅防守成本极低,还非常有利于进一步建立霸业。

【2】

回顾春秋战国历史,魏国在梁惠王九年(前362年)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这一决策的转变,无疑给魏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魏国也从此开始走上衰败之路。

对比一下安邑和大梁的地理位置,便可知分晓。

安邑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东南方有中条山和王屋山作为天然屏障,向西渡过黄河就能马踏关中。

加上当年名将吴起在任西河太守期间,还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把从少梁(今陕西韩城)到阴晋(今陕西华阴)的据点彻底贯通,完全控制了黄河。

据此,魏国进可攻取关中,退可做到有效防守。

而大梁则不同,它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一带,地势平坦虽然利于四方征战,但防守成本极高,很容易受到各国的攻击。

魏国想守住大梁,就必须时刻保持住大梁外围的战略空间,以争取更多的缓冲空间。

与此同时还需要布置大量的兵力来防守国都,又反过来增加了军费的支出,这些在战国时期,又谈何容易。

不仅导致魏国需要长期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还要有长期良好的经济支撑,一旦他们稍有懈怠、落后,大梁就成了危城。

当初,秦国的相邦张仪就曾说过:“大梁根本就是个战场嘛!”

所以说,从安邑迁都至大梁,离开山西到了河南,魏国不仅从霸主地位跌落,更是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之后,与他相邻的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战略,开始逐步蚕食魏国的土地。

【3】

再来看公元前263年,秦国进攻韩国,将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的本土割裂了开来。

眼看着上党已经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时任上党太守的冯亭为了把赵国这个军事强国也拉下水,达到赵、韩联合攻击秦国的效果,于是他索性就将上党郡献于赵国。

赵国接收了上党并正式进入战场,却未曾想,他们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大败,导致多年积攒的国力尽数丢失。

于是,人们都将赵国战败的罪责,归咎于最初接收上党的错误决策上。

实际上,赵国接收上党非但不是政治失误,而且可以说是必要之举。

因为当时的秦、赵两国,同样作为军事强国,又彼此相邻,可以说他们之间早晚必有一战。

而倘若当初赵国没有接收上党,任由秦国以武力夺取上党,那么之后,秦国就能通过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直插河北平原,威胁赵国的国都邯郸。

其实赵国战败的原因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赵王的主战意志不坚定,没有积极争取援手,同时在战略和用人上也犯了错误。

而秦国的成功,除了秦军的强大、秦国的经济优势和秦王的正确决断外,更重要的是,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在山西地区大范围渗透,经营河东地区长达三十多年。

这使得秦国能够就近征兵、征粮,并通过渭河将粮食运往河洛,然后再通过河内和河东运往长平。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尽丧,只能被动做好国都邯郸的防御,想争夺天下,基本已经不可能了。

当秦国同时掌握关中平原和山西高地之后,天下大势已成定局,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这也再次证明,山西的地理优势在国家、王朝兴衰中的重要作用。

【4】

楚汉争霸时,刘邦正是凭借对关中、山西以及河北的牢牢掌控,才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帝国。

同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也成为了北方各路势力争霸的焦点,无论是刘渊、拓跋珪、尔朱荣还是高欢,他们都深知掌握山西的重要性,因此才能建立一时的霸业。

而唐朝的建立与兴衰,也与山西密不可分。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在山西起兵反隋,凭借山西高地的地理俯冲优势,他迅速兵入关中控制了长安。

同时掌握山西高地和关中平原之后,对于李渊来说,建立帝业只是时间问题了。

后来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过程中,山西也再次体现了它的战略重要性。武德二年(619)4月,刘武周联合突厥骑兵南下,迅速占领了山西全境。

当时,李渊准备放弃河东,是李世民的坚决反对和率兵苦战,才使大唐收复了龙兴之地山西。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山西高地在手,大唐是根本不能做到对河北窦建德势力、河南王世充势力的成功剿灭。

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山西再次成为双方成败的关键。

由于安禄山未能拿下山西,导致唐军在两京(长安、洛阳)尽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背靠着山西,对叛军频频发动攻击,进行有力的打击。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当时的安禄山,面对的其实就是一个死局。

他的势力从范阳、洛阳、长安再转折到洛阳地带,连成一条长线,很容易陷入被唐军收尾攻击的危局。

若是安禄山拿下了山西,形势则完全不同……

如果安禄山一早拿下山西,不仅能够把势力连成一片,保证长安和洛阳的安全,还可以利用山西高地的俯冲之势对河北、河南、关中及时进行支援。

只可惜,一切都只是如果而已。

【5】

五代十国乃至两宋时期,山西更是成为了主角,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出自河东集团,足见山西的重要性。

辽太宗耶律德光虽然勇猛,但无法在河南立足,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降服山西的强藩刘知远。这也说明了,没有山西的支持,即使再强大的势力也难以立足。

而赵匡胤兄弟之所以要拿下北汉,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深知如果不能掌握山西,就无法确保天下的稳定。

后来,北宋的灭亡也是在太原失陷之后成为定局的。

历史一次次证明,山西作为战略要地,对于天下的命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山西的掌控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