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边是12比0的碾压式胜利,一边是中国毫不犹豫的弃权亮剑。这种强烈反差瞬间点燃全球目光。
更让人意外的是,面对红海这个国际焦点,中国偏偏不跟风,而是坚持自己的节拍。从2024年1月到2025年7月,三张弃权票划出了一道清晰的外交底线。
这种"明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勇气从何而来?中国那句"只能帮到这了"的表态,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大国密码?
作者-盐
三张弃权票背后的外交密码
数字会说话,8个月内三次一致表态,这种外交定力令人震撼。2024年1月,第2722号决议表决时,中国投票弃权。
6月27日,涉红海局势决议延期表决,中国再次投下弃权票。如今2025年7月15日,面对同样内容的延期,中国依旧选择弃权。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战略选择。每一次弃权都在传递同样的信号:安理会决议不应被曲解滥用,不能成为军事行动的"授权书"。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说得很明白:也门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不难理解。
胡塞武装攻击商船,美国和英国则以保护航运为名展开空袭。在这一来一回之间,局势越打越糟。
所以中国的弃权,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表达担忧。三次投票,态度如一,这种一致性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表态。
原因不复杂。胡塞武装确实说到做到了,他们的攻击目标很明确:阻止相关船只驶入以色列港口。
7月6日,胡塞武装对"魔法海洋"号实施打击,致其沉没。不到24小时,希腊货轮"永恒C"号在同一海域中弹起火。
照胡塞武装的说法,这是对加沙封锁的回应。但代价谁来承担?已有三名船员在袭击中死亡,这是血的代价。
弃权票里的三重博弈
看似简单的弃权,实则包含政治、经济、外交三重精妙计算。这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既切断了军事冲动,又保留了对话空间。
政治层面,中国拒绝为军事干预背书。联合国决议一旦通过,美国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空袭胡塞武装,美其名曰维护商船安全。
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加剧地区不稳定。红海危机不只是地图上的红点,更是账本上的红字。
经济层面的考量更加复杂。每周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集装箱船数量同比下降了67%,油轮数量下降18%。
马士基等航运巨头单船"红海附加费"高达50万美元。埃及苏伊士运河日均收入锐减42%,外汇压力剧增。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出口国,更是首当其冲。运费暴涨、航线中断、交期延误,"世界工厂"的产品在途中被困。
外交层面,中国在安理会上的弃权,既有政治立场,也有现实利益考量。维护航运自由,不等于默许军事升级。
2024年1月安理会通过第2722号决议后,美国和英国就以此为基础,发起"繁荣卫士"军事联盟,对胡塞武装展开空袭。
美军对16个胡塞武装据点的60多个目标进行打击,英国皇家空军出动四架"台风"战斗机配合行动。
当中国方案遇上美式逻辑
可打了半年,胡塞武装非但没退,反而越打越狠。2025年7月8日的"三位一体"攻击,让西方舰队防不胜防。
美国官员不得不承认,也门胡塞武装的目标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从反应来看,美方的目的不光没实现,反而刺激其增大了打击力度。
如果说美英的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中国的思路就是"釜底抽薪"。同样面对中东乱局,中国用的是"绣花针",美英用的是"大锤"。
对比一下效果就知道了。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为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奠定基础,这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2025年又推动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在阿曼举行间接谈判,为政治解决也门问题创造机会。这就是中国方案的魅力所在。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更加直接:美国试图掩盖红海危局与巴以冲突的关联性,这种做法无助于解决问题。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直击要害:红海紧张局势是加沙冲突外溢的重要表现,红海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地区整体局势的缓和。
或许有人说中国弃权是"软弱",但真相是,这是一种克制,也是一种策略。不选边站,是为了让局势回到谈判桌上。
对胡塞行为,中方不支持;但对用联合国决议作为军事攻击"绿灯",中方更警惕。胡塞不是中方的朋友,也不是敌人。
从红海到中东,中国方案的全球意义
中国不只是在处理红海问题,而是在重新定义大国责任。这次弃权,弃的是冲动,权的是智慧
从战略视野看,中国提出的不是单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系统性思考。从红海到整个中东,从军事威慑到政治对话。
中国为此提出了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的构想,包括推动加沙立即持久停火、重启也门和平进程。
建立由地区国家主导的红海航道安全多边合作机制,这个提议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具体应用。
在乌克兰问题上,北约尽管倾尽全力支持乌克兰,但仍未能有效阻止冲突。在巴以冲突中,军事手段同样效果有限。
这些事件表明,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无法彻底解决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通过和平谈判达成共识才是可行选择。
中国愿意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在实现中东地区长治久安过程中发挥作用。对话代替对抗,合作代替冲突。
在全球安全较量中,中国的选择体现了对国际秩序公平正义的坚守。相比某些大国习惯性地将安理会决议用作地缘政治工具。
中国始终倡导通过对话协商来化解矛盾、增进理解。正如耿爽所说:"安理会的权威来自尊重,而非强制"。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角色日益重要,其提出的中东安全新架构构想有望成为解决该地区复杂问题的有效路径。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中国的确定性就是最大的贡献。这也为各国共同探索合作共赢之道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语
中国的每一次弃权都不是消极避事,而是在用行动诠释什么叫做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随着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这种平衡各方、寻求共赢的中国智慧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动荡的国际局势,你觉得中国这种"弃权的艺术"还会在哪些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