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自贡告别新潮!身后事变“生态诗”,还给钱!

自贡这地方,最近搞了个大新闻,说是要把“身后事”写成“生态诗”。

听着是不是有点玄乎?

我刚看到这标题的时候,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个问号:这年头,连告别都能玩出花儿来了?

要知道,咱们老百姓对“入土为安”那可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突然冒出个“生态安葬”,这不就是挑战传统嘛!

但仔细一琢磨,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甚至可以说,它悄悄地撬动了我们对生死的理解,把那份沉甸甸的告别,变得轻盈又充满诗意。

还记得去年清明,我回老家扫墓,那墓地修得,堪比小别墅区,一个比一个气派,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都刻上去。

那会儿我就在想,这寸土寸金的,子孙后代哪还有地方住?

结果,自贡这边直接来了个“釜底抽薪”,把骨灰埋到树下、花坛里,不留墓碑,就让逝者和自然融为一体。

这操作,简直是“反内卷”的典范啊!

别说,这还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

自贡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跟我聊起这事儿的时候,眼睛里都带着光。

他们说,从2021年开始推行,到现在已经办了四场集中生态安葬仪式,350具骨灰回归了大地。

这数字,可不是小数目。

要知道,一开始大家伙儿都是抱着怀疑态度的,觉得这不就是“无处安放”吗?

可人家服务中心直接把墓位使用费和维护管理费都给免了,这一下子,就打消了不少人的顾虑。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能省钱的事儿,那都是天大的事儿。

更绝的是,今年3月,《自贡市普惠型惠民殡葬实施办法》还印发落地了,自贡户籍的逝者,只要选择这种不保留骨灰、不立墓碑的生态葬,直接给1000块钱的奖补!

这可真是把“身后事”办成了“身后福利”啊。

你想想,这不仅仅是省钱,更是对环保理念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鼓励。

这不就是把“绿色”写进了“生死簿”吗?

我有个“80后”的朋友张女士,她就给家里人预定了花坛葬服务。

她说得特别实在:“我希望亲人的离开,不是给地球增加负担,而是为它留下一点绿色。”

她还说,想到亲人未来能成为一棵树、一朵花,继续感受阳光雨露,看着世界变迁,这感觉很安心。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像电影里的台词?

但这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对生死的态度:不求奢华,但求有意义,有温度。

这种“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哲学,可比那些冰冷的石碑,有情怀多了。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变相地让大家“不要墓地”吗?

传统文化里,祭祖扫墓,那都是要有个“念想”的。

没有墓碑,清明节去哪儿烧香磕头?

这问题,自贡市民政局也想到了。

他们今年10月就指导市殡葬行业协会,出台了文明治丧、遗体告别、火化下葬的礼仪指引,还倡导“三天内治丧”,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同时,还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这些文明低碳的方式。

你看,人家这步子迈得,稳得很,既有“破”,也有“立”,不是一刀切,而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

这事儿,往深了说,其实是咱们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生命”和“自然”关系的一次重新审视。

以前,我们讲究“落叶归根”,现在,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让“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不单单是环保,更是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责任。

毕竟,地球就这么大,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豪华墓地”,那未来我们的家园,会不会变成一片巨大的陵园?

想想都觉得有点“细思极恐”。

所以,自贡推行绿色安葬,不仅仅是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更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

它告诉我们,告别可以不悲伤,逝去可以很美丽。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终点,是不是也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起点?

这不就是把“身后事”真的写成了一首“生态诗”吗?

而且,这首诗,还自带“减免”、“奖补”的韵脚,听着就让人觉得,这事儿,靠谱!

你觉得呢?

这种“回归自然”的告别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