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不等了!中科院搞定关键材料,欧美垄断几十年成笑话

一公斤要价两万,还得摇着尾巴排队一年半等人家发货,爱要不要。这就是过去几十年,咱们在人造太阳这个项目上,被几家美国和德国公司卡着脖子的日常。

结果就在2025年10月底,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一句话没多说,直接宣布:这玩意儿,哈氏合金C276,我们实现吨级量产了。

消息一出来,整个核聚变圈子都安静了。

这东西说白了,就是造人造太阳里高温超导带材的龙骨。要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用强磁场关起来,就得靠这根脊梁骨撑着。可这根骨头,过去一直长在别人身上,人家说涨价就涨价,说断供你就得干瞪眼。

为什么这么横?因为这东西制造难度高得离谱。首先,材料里的杂质不能超过万分之一;其次,要把它轧制成比头发丝还细一半的薄带;最变态的是,整个带材表面起伏得控制在20纳米以内。什么概念?把这条带子放大到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上面的疙瘩不能比一颗芝麻大。

金属所的戎利建研究员,带着一帮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跟这块硬骨头较劲。二十多年,上千种配方,数不清的工艺改进,光是为了解决材料纯净度,就搞了十几套提纯方案。

现在,这根龙骨不但咱们自己能造了,性能指标甚至比进口的还好,成本直接干到进口货的一半不到。东部超导公司那边拿着国产材料,已经搞出了800多米长的超导带材,性能一点不差。目前,光是签出去的供货协议就超过了20吨。

材料一搞定,在合肥科学岛那边,一个叫BEST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建设进度就像踩了油门。前不久,工程师们刚把一个直径18米、重400多吨的杜瓦底座给装上。这玩意儿要扛起整个6700吨重的主机,安装位置的偏差不能超过2毫米,难度跟让大象在针尖上跳舞差不多。就这么个安装过程,团队顺手就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

过去造个聚变装置,零部件得从十几个国家买。现在,所有设备都能在国内配齐。这个BEST装置,预计2027年底就能建成,2030年就要真刀真枪地开始聚变发电试验,去点亮第一盏灯。

回过头看看国外,就更有意思了。欧洲主导的全球最大核聚变项目ITER,原计划2025年运行,现在直接推迟到了2034年,预算从50亿欧元涨到了150多亿。美国的实验装置,偶尔能成功一次,但想稳定运行还早着呢。

中国的EAST装置,已经稳稳当当地在1.2亿摄氏度的高温下运行了403秒,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的8倍。此消彼长之间,游戏规则好像正在悄悄改变。

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球高温超导市场规模会超过千亿,其中一多半都用在核聚变上。谁掌握了核心材料,谁就拿到了下一场能源革命的入场券。更别说,这种合金还能用在深海石油开采、高端化工这些领域。

这背后,是几代科研人员的死磕,也是整个国家实力到了这个份上,必然会开出的花。毕竟,每1升海水里的氘,通过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就顶得上烧300升汽油。当地球上这种终极的清洁能源被点亮时,谁都不想只是个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