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有时候比小说还魔幻。你敢信?一艘叫“博伊西”号的洛杉矶级核潜艇,就因为需要排队修个东西,愣是在码头上从2015年等到了2024年,才终于被推进了船坞。预计修好?2030年吧。这十五年,足够一个孩子从出生长到会打酱油了,而一艘几亿美元的国之重器,就在那儿风吹日晒,活活等成了“望夫石”。
这事儿要是孤例也就算了,可扭头一看,更离谱的还在后头。几年前在咱家门口撞破头的“康涅狄格”号海狼级核潜艇,到今天连排队进船坞的资格都没混上,只能在港口里当个安静的铁疙瘩。还有那艘大名鼎鼎的杜鲁门号航母,在波斯湾跟个民用货轮“亲密接触”了一下,侧面瘪了一大块,结果拖了八个月都没修利索。这画面,简直就像一个肌肉壮汉,被隔壁老王家的小土狗咬了一口,结果发现自己没钱打破伤风疫苗,伤口还感染了。
当初山姆大叔意气风发,喊着要搞“355艘舰艇”的大计划,那气势,仿佛一夜之间就能把舰队规模翻个倍。结果呢?现实狠狠地给了他一耳光。国会预算办公室算了笔账,说未来十年,每年平均得砸400亿美元才能勉强维持这个计划,这比现在的拨款高出整整46%。钱从哪儿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可现在的问题是,即便钱到位了,生产线也趴窝了。
美国的造船业,这个曾经支撑它打赢二战、称霸全球的工业巨兽,如今已经老态龙钟,气喘吁吁。那四家核心造船厂,两家造潜艇,两家造水面舰艇,个个都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活化石,设备老化得掉渣,熟练工人更是青黄不接,断代得厉害。弗吉尼亚级潜艇的生产线,喊着每年造两艘的目标好几年了,到现在还跟便秘似的,一艘一艘往外挤。整个产业链就像一根生了锈的链条,你都不知道哪个环节会先“嘎嘣”一声断掉。军工用钢的需求锐减,本土钢铁厂的产能利用率直接从80%跌破了65%的红线,一副要关门大吉的样子。
就在老美焦头烂额,以为这已经是剧本谷底的时候,东方来了一记更狠的——釜底抽薪。中国对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出手制裁,这一下,可算是精准打击到了美利坚的“龙骨”。这家公司是干嘛的?这么说吧,它是美国唯一能造核动力航母的企业,旗下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垄断了这项“独门绝技”。
制裁的杀伤力在哪?两招,招招致命。第一,关键设备断供。比如造航母用的7万吨级浮船坞,很多核心零部件和维护服务都依赖中国。库存告急,只够撑三个月。欧洲倒是有替代品,但价格直接给你翻四倍,交货期?不好意思,请等18个月。这直接让最新的福特级航母建造进度成了幻灯片,而现役航母排队大修的计划更是遥遥无期。
第二,稀土等战略物资“卡脖子”。这玩意儿可是现代尖端武器的“维生素”。没它,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就是一堆废铁,核反应堆里的关键合金也造不出来。结果就是,二号舰“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硬生生从2022年拖到了遥远的2030年,三号舰“企业”号干脆停工。就连被寄予厚望的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也因为稀土断供,首艇造价飙到了160亿美元的天价,比咱们的福建舰还贵出一半。
一边是自家船厂的“ICU”日常,另一边却是别人家船厂下饺子的火热场面。中国海军正以一种近乎“暴力”的速度扩张,模块化生产让军舰建造跟搭积木一样快。这种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反差,才是最让人心惊肉跳的。说到底,海上的较量,从来都不是军舰对军舰的游戏,而是船坞对船坞,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硬碰硬。2030年代的海上霸主是谁?答案不言而喻,是谁的工厂24小时灯火通明,是谁的供应链坚不可摧。
面对这种几乎无解的困局,美国海军内部也开始出现一些痛苦但清醒的声音。有人提出“有意撤资”,说白了就是别再死撑着了,把那些常年在干船坞里“养老”、维护费比天高的老旧舰艇赶紧退役处理掉。与其让它们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如把宝贵的资源和人力解放出来,去保住那些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核心战力。毕竟,一支规模小但精干、可靠、随时能拉出去打的海军,远比一支靠推迟维护和一厢情愿维持的庞大纸老虎舰队,更有威慑力。
那顶戴了一个世纪的海洋霸主皇冠,现在松动得厉害,风一吹都能晃荡。时间,是最残忍的裁判。当你的生产线在缓慢爬行,而你的对手在全速冲刺时,每分每秒的流逝,都在为最终的结局增加沉重的砝码。美国海军或许还有机会扭转颓势,但这扇机会之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关闭。再这么下去,未来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黑色幽默的画面:美国人维护着一堆无法出海的军舰,等待着一堆永远造不出来的新舰,眼睁睁地看着对手在自己曾经视为“后院”的海洋上,开起了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