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1998年,印度航母捡漏的血泪:1元买航母,结果9年被狂宰35亿

一元买航母,这笔买卖在国际军火史上堪称离谱。故事的主角是印度和俄罗斯,一个想当海上大国,一个急着套现废铁。八年、三十亿美元,从交易到交付,这场买卖把“羊毛出在猪身上”演得淋漓尽致。

这艘“廉价航母”的前身,其实与中国辽宁舰出自同一家工厂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它是苏联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的第四艘舰艇,1982年下水时名叫“大库号”。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觉得用阿塞拜疆首都命名不合适,改成了“戈尔什科夫号”。苏联人造航母的思路向来独特,不愿完全照搬美式航母那一套,非要让一艘舰艇又能当航母,又能当巡洋舰。

于是,这艘船既能搭载雅克-38垂直起降飞机,又在舰首塞满反舰导弹、舰炮和鱼雷,看起来像是航母和战列舰的混合体。

问题在于,这样的怪物造价高昂,养护复杂。苏联一倒,俄罗斯就没钱维持它的庞大系统。1992年,舰上机械舱爆炸,勉强修了两年,又在1994年锅炉炸了,动力系统彻底报废。没人愿意掏钱修,一艘4万吨的庞然大物就这样搁在摩尔曼斯克港边生锈,海风一吹就是三年。

那时候,印度海军正为航母头疼,他们的“维克兰特号”和“维拉特号”都老得不行,连舰载机都懒得起飞。可印度要撑“海上强国”的门面,必须有一艘能起降重型舰载机的新航母。

偏偏他们刚搞了核试验,违反核不扩散条约,结果美国、法国、意大利全都关上了门。英国自己也自顾不暇,连二手货都不愿卖。就在印度快没招时,俄罗斯登门送温暖——一美元卖航母,友谊价。

听上去像天上掉馅饼,印度人当场心动,代表团飞到莫斯科,准备“抄底”带船回家。可等到了才发现,航母虽然是现货,但问题一箩筐。俄罗斯人笑眯眯地说,船能卖,但得修修,还得买他们的舰载机,一架米格-29K只要1990万美元,改装加配套全算上,十五亿美元就行。

印度代表团盯着那艘生锈的庞然大物,一时说不出话,船是船,可怎么看都像废铁。可他们也清楚,这玩意底子不错,真改好了能撑几年。价格虽然离一美元差了十五亿倍,但能买到总比没有强。双方讨价还价迟迟没结果。

俄罗斯人又放出风声,说隔壁有人从乌克兰买了瓦良格号,听说不是搞娱乐城,而是要造航母。那一句话像针扎在印度人的心口。想到中国那边已经开工,他们立刻慌了。再拖下去,连面子都没法往外抹。

于是,2004年,印度签下十五亿美元的改造合同,“戈尔什科夫号”被拖往白海的北方机械制造厂重新整修。

谁也没想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开始。北方机械厂主要造潜艇,对航母改造几乎是从零起步。更糟的是,舰艇的原始图纸在动乱中遗失了一大半,只能重新测绘。设计师换了一批又一批,连改造顺序都得重新摸索。印度的首期两亿美元已经付出,只能看着工程一点点推进。

造船厂先拆掉甲板上的导弹和舰炮,改造下层结构,重新布置弹药库和供电系统。然后切开甲板,加装三套拦阻索,扩大机库,重新设计内部布局。雷达、火控、动力、防空系统也要全部更换。改造持续了三年,舰体终于换了模样,甲板更宽,舰岛更小,看起来更像航母了。可那时,十亿美元预算已经烧光,内部依旧是个半成品。

俄罗斯人摊手说,原材料涨价,电缆多用了一倍,得加钱。要不追加,就停工。他们甚至威胁说,自己留下也能用。印度急了,为了配这艘船,已经买了一堆护卫舰,再退就全白搭。没办法,只能掏钱。2007年又加两亿,2008年再补四亿。钱一拨接一拨地砸进去,工程终于慢慢挪动。

到2012年,这艘从废铁堆里救出来的航母终于改装完工,改名“维克拉玛蒂亚号”。印度人总算松了口气,却没想到刚下水就出事。

第一次海试时,八个燃气锅炉坏了七个,三台爆炸、四台烧伤,甲板浓烟滚滚。航母不得不返厂重修。俄罗斯人立刻甩锅,说是中国造的耐火砖质量差。印度媒体跟风骂中国,可印度海军的技术人员看得明白——锅炉系统设计老旧,问题根本出在自己买的船。

2013年年底,修了又修的“维克拉玛蒂亚号”终于驶向印度。但航程一路多灾多难,接连发生毒气泄漏、机械故障,甚至连舰上电子设备都被偷走。印度民众这才明白,“免费”这两个字往往最贵。

这艘航母被称作“最贵的一美元军购”,给印度政府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此后他们再也不想碰俄罗斯的“友情价”,决定不管多难都要自己造航母。哪怕造不出完整舰体,也要在国内完成装配。这艘从一美元起步、最终烧掉三十亿的航母,最后成了印度海军史上最尴尬、也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章。

它让印度人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捡便宜从来都要付出代价。那艘从摩尔曼斯克的铁锈堆里拖出的巨舰,如今依然在印度洋上服役。每次出海,都像在提醒人们,当初那场跨越八年的航母交易,才是真正的“全球最离谱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