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从“管家”到“恶霸”:中国式物业,为何总想当你爹?

为什么我们掏钱请的管家,最后都活成了咱爹?

不仅管天管地,还总觉得我们欠他的。

你看小区的业主群,气氛堪比乌克兰前线,炮火连天,日常问候都带火药味。物业和业主,这对本该是“鱼水情”的CP,现实里却活成了“你死我活”的对头。

电梯里的小广告比牛皮癣还顽固,车库的积水能养鱼,保安大爷上班不是为了守护你,是为了找个地方打盹顺便和大妈唠嗑。你交着物业费,享受着“薛定谔的服务”,感觉自己不是业主,是孙子。

魔幻不魔幻?

很多人把这事儿归结为服务态度,或者说物业公司没良心。

朋友,你格局小了。这压根不是良心问题,这是一个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结构性残疾。物业和业主的矛盾,本质上不是服务好不好,而是一场关于“权责利”的史诗级扯皮,参演方还远不止你们俩。

想看懂这场大戏,你得把聚光灯从物业和业主身上挪开,打到那个早已拿钱跑路、深藏功与名的角色身上——开发商。

绝大多数小区的物业公司,尤其是前期物业,是谁找来的?开发商。很多时候干脆就是开发商自己开的子公司。

这就好比一场包办婚姻,你买了房子,就等于签了卖身契,新娘子是谁你没得选,你爹(开发商)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场婚姻的蜜月期,就是卖房的时候。那时候的物业,保安敬礼比士兵还标准,保洁阿姨能把地砖擦得反光,你以为自己买的是五星级酒店,实际上只是体验卡到期了。

等你交了钱,收了房,开发商一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地鸡毛。建筑质量的瑕疵、管道设计的脑残、绿化面积的缩水,这些本该是开发商背的锅,现在全成了物业的锅。

业主骂物业,物业也很委屈:这孙子工程又不是我干的,我能怎么办?我就是个接盘侠。

你看,矛盾的根源就埋下了。开发商通过一场“快种快收”的资本游戏,把长期的运营责任甩给了物业,把质量风险甩给了业主。而物业和业主,就像两个被渣男抛弃的怨偶,只能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伤害。

接下来,我们聊聊钱,聊钱不伤感情,没钱才伤感情。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物业公司是暴利行业。你以为他们靠收那点物业费,就能天天会所嫩模?

朋友,你太天真了。这就好比加油站,靠卖油就是个辛苦钱,真正赚钱的是旁边便利店里的泡面和红牛。

根据行业数据,物业费的平均利润率也就6%到8%上下,这还是在收缴率理想的情况下。现在的问题是,人力成本、物料成本蹭蹭往上涨,但物业费想涨价,比登天还难。

调价机制基本等于没有,开个业主大会比组织联合国会议还费劲。

于是,物业公司就陷入了一个死亡螺旋:服务越烂,业主越不交钱;越不交钱,物业越没钱搞服务,最后大家一起在粪坑里蝶泳,比谁憋气时间长。

保安睡得比业主还香。保洁阿姨的抹布比我的脸都干净。绿化带里的草比我头发都茂盛。

然后呢?电梯里的小广告比小黄文都刺激。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交的那点物业费,真不够他们玩儿命的。那点钱付完工资、水电,剩下的只够在小区门口喊喊口号。

所以,物业公司必须搞钱,搞钱才能活下去。怎么搞?增值服务。

电梯广告、公共区域的摊位出租、停车费、快递柜,这些都是小区的公共收益,理论上属于全体业主。但现实中,这笔钱的账目往往是一本糊涂账,成了一部分物业公司的核心利润来源。

这就好比你请了个保姆,结果保姆把你家客厅租出去开了个棋牌室,赚的钱都进了自己口袋,还反过来说你给的工资太低。

你气不气?当然气。

矛盾的第三层,是自治的困境。

有人说,我们有业委会啊,可以监督物业,甚至换掉物业。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成立业委会的难度,不亚于在小区里攒个局造火箭。

首先,开发商和前期物业会给你使绊子。其次,热心肠的业主凑不齐,大家都是“搭便车”心态,谁也不想当那个出头鸟。最后,就算你好不容易把业委会成立起来了,内部斗争、专业能力不足、甚至被物业腐蚀,各种狗血剧情轮番上演。

业委会本该是业主的“议会”,最后很多都活成了“传达室”,甚至成了物业的“帮凶”。

业主想当上帝。物业想当老板。开发商早已上天堂。

怎么办?最后只能让社区和街道来当判官,干着和稀泥的活儿,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核心KPI就一个字:稳。别出事就行。

所以你看,业主、物业、开发商、监管,四方在一个设计有缺陷的舞台上,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互相拉扯,共同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浮世绘。

破局之路在哪?

别指望什么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沟通理解的废话。商业问题,最终还得靠商业逻辑来解决。

核心就两条:一是让权责利对等,二是让市场来说话。

第一,把物业服务这碗饭,彻底做成市场化的自助餐。

基础的保安保洁,这是“主食”,必须有,按质论价,政府出台指导价,业主按需选择。想吃“海鲜”,比如更牛逼的安保、管家式服务,那就加钱点菜,这是个性化服务。想搞点“资产运营”的“佛跳墙”,把公共收益盘活,那就引入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让他们用金融的玩法,把小区的公共资产变成会下蛋的鸡。

所有服务,明码标价,合同说话。你服务好,业主用脚投票,让你赚得盆满钵满。你服务烂,业委会随时可以把你换掉,就像我们换手机一样干脆。

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化,而不是现在这种名为市场、实为垄断的畸形关系。

第二,把法规的牙齿装上。

现在的物业管理条例,很多时候就像没牙的老虎,看着吓人,咬人不行。

必须明确开发商的遗留问题责任,他盖的房子有问题,就得他自己兜着,别想甩锅给物业。必须给业委会赋权,简化成立和决策流程,同时也要上紧箍咒,账目全透明,接受所有业主监督,谁敢伸手就剁谁的手。

对于物业公司,信用体系必须建立起来。干得好的上红榜,接项目接到手软;干得差的、违规的上黑名单,直接市场禁入。让瞎积薄发的企业没有生存空间。

说白了,就是要把这场混乱的四方麻将局,变成一场规则清晰的德州扑克。大家凭本事吃饭,别总想着耍赖和稀泥。

物业和业主的矛盾,说穿了就是中国基层治理和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我们渴望更美好的居住环境,但又不愿意为高质量的服务支付相应的对价;我们呼唤规则和契约精神,但又习惯于人情和变通。

想让物业变成真正的“管家”而不是“恶霸”,光靠骂街是没用的。我们得先想明白,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家,并愿意为此付出什么。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免费的五星级服务。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