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中国为何未曾掌控近在咫尺的西伯利亚?俄学者详解五大原因

若翻开地图,便会看到中国北方延绵着广袤土地。从唐努乌梁海、蒙古,到外兴安岭以北,西侧以乌拉尔山作为边界,这些地区统称为西伯利亚。在历史长河中,接壤中原王朝的北方地带,曾生活着众多游牧民族夏商时期的猃狁、鬼方与肃慎,先秦时的匈奴、东胡,汉代的鲜卑,魏晋阶段的柔然、室韦,再到隋唐时期的突厥、靺鞨以及宋代的契丹。尽管这些民族在称呼与势力范围上各有变化,他们始终与中原王朝并存发展。

考察这些游牧民族控制的区域,会发现其势力常常涵盖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尤其是贝加尔湖与外兴安岭周边。贝加尔湖在历史上被称为“北海”,正是苏武牧羊之地;外兴安岭与其周边地带也曾归中国直接管辖,库页岛、海参崴、庙街、三姓等地名便是证明。

这种地理与历史的交汇,不禁引发思考:中国实际与西伯利亚更加接近,为何却未能实现长久控制?而俄罗斯,尽管距离遥远,却牢牢掌控了这一地区。要探寻原因,可参考俄方学者提出的五大论点,每一条都值得反思。

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未能占据西伯利亚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不善战”。他们以中国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而未能彻底解决为例,认为相较于俄国一次性消灭喀山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的做法,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势力时常陷于反复战乱,不得不依靠长城防御,未能打开直接深入西伯利亚的道路。这种观点多少带有主观色彩。实际上,中国并非不善战,而是不“好战”,国人优先内政和稳定,并非没有战争能力。只是与北方部落反复对阵之后,中原更倾向于自我守护而非持续北扩。

地理环境本身也是原因之一。中国自古拥有肥沃的中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高山与大河形成天然屏障,边界多沿地势分布,与美国等采用人工直线划界的国家不同。这种地理优势稳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让居民更愿意留守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之地,而对遥远且恶劣的北部地区缺乏向往。迁移浪潮往往以南移为主,而北上则极为罕见,即便清末鼓励“闯关东”,但那时西伯利亚已被俄罗斯实际控制,迟到的迁移无法改变地缘格局。

再次,西伯利亚本身的自然环境让人望而却步。长年冰封的极寒气候,广袤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历代中国王朝都视其为流放犯人之苦寒之地。宁古塔、打牲乌拉等清代流放区,虽地处吉林,已属荒远,南方流放者能存活者稀少,更遑论真正的西伯利亚。中国人自然对这样艰苦的地方兴趣不大,将扩张方向投向其他边疆其实可以理解。

中国历史周期之长与朝代繁多,也影响了对远域的掌控。中国王朝需常年处理内政与权力更迭,无暇顾及边远地区。即便通过怀柔政策,设置部落进贡方式行使管辖,实际控制也因距离和内外压力而有限。俄国在蒙古西征后乘势崛起,越过乌拉尔山,逐步经营西伯利亚,中国则始终受制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部事务。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时机因素。俄罗斯逐步控制西伯利亚,大致发生在明清时期。而此时中国正值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清朝视东北为“龙兴之地”而限制人口流动,等到大规模移民潮浩浩荡荡闯关东,俄国已经在西伯利亚站稳脚跟。封疆之争中,清朝失势,黑龙江、库页岛等地最终易主,是因进入时点过晚、外部压力过大所致。俄国积极推动对西伯利亚的开拓,无论军事还是人口,都早于中国行动,积累优势直至地缘转变。

思考以上几点,不难发现,尽管中国距离西伯利亚更近,却未能有效控制,一方面源于地理安全与政治习惯,另一方面与外部环境和历史契机密不可分。俄罗斯人强调自身善战和开拓精神,同时忽略了中国“以和为贵”、强烈的边界意识以及自卫优先的国策。在对外战争结束后,主动撤军,着重保持传统领土,这是中国历来的习惯。

由此观之,历史教训尤为深刻:既要保持和平理念,也不可忽视对远方土地和海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认知和经营,有时比距离更为关键。这或许是今日中国在面对边疆战略时,最值得汲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