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炮,21吨多,打一炮歇一分钟,就这还叫“最强”?别急着笑,它真把德国堡垒砸成了碎渣。
先别被数字吓住。21吨多,看着像座小山,其实它才长8米出头,炮管子就占了一大半。34倍径,听着拗口,换算成家常话:炮管子又细又长,像根拉直的筷子戳进面粉袋。700米每秒的初速,意思是一眨眼,炮弹已经飞出去两个足球场那么远。德国人给它起外号“雷神之锤”,听着像神话,其实是怕——怕它把混凝土啃得跟饼干似的。
1943年它刚报到,美军就给它找了份苦差:拆墙。不是普通墙,是齐格菲防线那一溜钢筋混凝土,厚得让坦克直挠头。意大利卡西诺修道院,石头墙厚得能让子弹弹回来,240炮一炮下去,墙皮直接塌方。德军士兵回忆时只说了一句:“那动静像天塌。”
太平洋那边更热闹。马尼拉城,日军把1200多座碉堡连成网,钢筋水泥浇得比银行金库还结实。美军把240炮往前推,160公斤的弹头往里头灌炸药,炸一次,碉堡就少一座。谢尔曼坦克啃不动的因特拉穆罗斯城堡,它三炮就掀掉半面墙。城市打成废墟,可美军步兵少死了不少人,这笔账算下来,值。
别看威力大,它的毛病也扎眼。全重21吨多,卡车拖得吭哧吭哧,转弯得提前打招呼。射速慢得像老头打太极,一分钟一发,连续打只能两发,打完还得歇口气。炮班25个人,比一个小饭馆员工还多,搬炮弹、调方向、清炮膛,全靠人扛肩挑。战场上一不留神,它就成了最显眼的大靶子。所以美军干脆把它当宝贝,运到哪儿都先修硬地阵地,周围再堆沙袋,生怕磕了碰了。
产量不高,三年只造了315门,可分到20个炮兵营,欧洲15个,太平洋5个,每门炮都当战略武器使唤。欧洲战场那几个营,编号念起来像绕口令:265、266、267……一直到698,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堆炸塌的碉堡。太平洋这边543、544、545也没闲着,马尼拉、硫磺岛,一路轰过去,日军听见动静就知道麻烦来了。
二战打完,这炮没退休,先被封存,朝鲜战争一开打又被拖出来,12门直接运到半岛。50年代末,30门漂洋过海到了台湾,落在金门马祖,天天对着海峡对面瞪眼。有人说它过时,可160公斤的弹头砸下来,工事照样扛不住。
回头想想,它其实挺像老式火车头:笨、慢、吵,可真要拉货,劲儿大得吓人。德国佬当年骂它“锤子”,是恨它砸得准;日本兵喊它“地震”,是怕它震得凶。美军自己也不护短:机动差、射速慢、死沉,可一旦架好,对面就只剩祈祷的份儿。
现在再听“最强榴弹炮”这五个字,别光盯着缺点。二战那会儿,没它,齐格菲防线啃不动,马尼拉巷战得填进去多少命?慢归慢,稳归稳,一炮下去,胜负天平直接歪。就像家里那把用了二十年的大铁锤,锈归锈,砸钉子还是一下一个准。
所以,21吨的铁疙瘩到底算不算神器?说它笨,它拆堡垒跟撕纸一样;说它强,搬一次家得折腾半天。留给你评:要是你在1944年的意大利山头,愿意守着这门一分钟一发的老炮,还是宁愿扛着巴祖卡去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