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吸湿发热检测 出众升温值/平均升温值检测
面料吸湿发热检测(出众升温值 / 平均升温值)全解析
一、检测背景与标准依据
吸湿发热面料通过纤维吸湿时的物理化学作用(如氢键形成、分子重排)释放热量,核心性能需通过升温值量化。
关键标准:
FZ/T 73036-2010《吸湿发热针织品》(国内行业标准,强制规定温升指标);
JIS L1909:2016《纺织品 吸湿发热性能试验方法》(国际常用标准,日本工业规格);
ASTM D7956/D7956M-14《吸湿发热纺织材料的标准试验方法》(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出众升温值(ΔTmax) ≥3.0℃(30 分钟内)
平均升温值(ΔTavg) ≥2.0℃(30 分钟内平均值)
检测方法与设备详解
1. 检测原理
动态吸湿法(FZ/T 73036):模拟人体出汗场景,面料与定量水接触后,通过温度传感器记录热量变化;
静态吸湿法(JIS L1909):面料在高湿度环境中自然吸湿,监测密闭空间内的温度上升。
FZ/T 73036 动态法
、恒温恒湿箱(精度 ±0.5℃/±2% RH)、多路温度记录仪(精度 ±0.1℃)、微量注射器
JIS L1909 静态法
湿度发生箱(可控 90% RH±3%)、热板(维持 32℃模拟皮肤温度)、红外热像仪
3. 数据计算
出众升温值(ΔTmax):检测期间温度曲线的峰值与初始温度(32℃)的差值;
平均升温值(ΔTavg):30 分钟内所有温度数据的平均值与初始温度的差值,公式:ΔTavg=n1∑i=1n(Ti−T0)
其中 Ti 为第 i 次采样温度,℃,n 为采样次数。
四、样品准备与影响因素
1. 样品注意事项
避开接缝、印花区域,裁剪时边缘需密封(如热熔处理),避免水分蒸发影响结果;
洗涤预处理:按 GB/T 8629 执行 5 次水洗(40℃温和程序),检测水洗后性能衰减(FZ/T 73036 要求衰减≤15%);
多层结构:若面料有复合层(如面料 + 膜 + 里布),需整体检测或分层测试(分层时需标注各层位置)。
2. 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材料因素:纤维类型:腈纶(丙烯腈含量≥85%)、聚酯纤维(添加亲水剂)吸湿发热效果显著,棉纤维需经接枝改性;
助剂添加:如添加聚乙二醇(PEG)、海藻酸钠等吸湿剂,建议用量 3%-5%(过量会降低透气性)。
工艺因素:后整理温度:亲水剂交联温度建议 150-180℃(超过 200℃会破坏纤维结晶度);
织物密度:纬编面料(如天鹅绒)比经编面料更易储水,升温值可提升 1-2℃。
检测条件:水温偏差 ±1℃,可能导致 ΔTmax 偏差 ±0.5℃;
湿度波动超过 ±5% RH,会影响吸湿速率,导致平均升温值波动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