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 年 3 月的日内瓦,初春的寒意仍未消散。
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站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办公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人群,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上的铜扣。
半小时后,他将与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矿业部长穆卡巴会面,这场看似普通的外交会面,实则关乎一场没有硝烟的 “铀矿争夺战”。
“大使先生,您知道加丹加省的铀矿储量吗?”
穆卡巴刚落座,便开门见山。
这位身材魁梧的非洲官员眼神锐利,手指在桌上摊开的矿产地图上轻轻敲击,“法国人说那里能满足欧洲十年的核能需求,美国人的勘探队已经在边境驻扎了三个月。”
李清泉递过一杯刚泡好的祁门红茶,语气沉稳:“穆卡巴部长,中国始终认为,非洲的资源应当由非洲人民自主支配。去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 14 国时就强调,新独立国家的经济主权,是捍卫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
他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对加丹加铀矿的评估报告,我们的专家团队愿意无偿提供勘探技术支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此时的非洲大陆,正处于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中。
1960 年扎伊尔独立后,比利时殖民势力虽已撤离,但欧美国家通过垄断矿产资源、操控经济命脉,继续维持着影响力。
加丹加省作为全球重要的铀矿产地,更是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1964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扎伊尔政府签订初步协议,计划投资 5 亿美元开发铀矿,条件是获得 20 年的独家开采权;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则通过援助修建水电站,试图换取铀矿开采优先权。
“中国的诚意我们看到了,但欧美国家能提供的资金和技术,你们暂时还做不到。” 穆卡巴的语气中带着犹豫。
他深知,扎伊尔刚独立不久,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急需资金,而欧美企业抛出的优厚条件,对政府有着巨大吸引力。
李清泉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加丹加省的交通线路:“部长先生,您看这里。欧美企业只关注铀矿开采,却不愿投资修建公路和铁路。中国提出的‘坦赞铁路’计划,不仅能连接扎伊尔与坦桑尼亚、赞比亚,还能让加丹加的矿产资源更便捷地运往港口。我们的合作,是着眼于非洲的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的资源掠夺。”
这番话让穆卡巴陷入沉思。
他想起去年中国援建的扎伊尔人民宫,仅用 18 个月就竣工,成为首都金沙萨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医生在农村建立的医疗点,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诊疗。
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欧美国家只看重资源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中扎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时,欧美国家开始加大施压力度。
1965 年 4 月,美国驻扎伊尔大使安德森在金沙萨举行记者会,公开宣称 “中国在非洲的援助项目存在政治渗透风险”,并暗示如果扎伊尔与中国合作开发铀矿,美国可能会削减对扎伊尔的经济援助。
“安德森大使,您所谓的‘政治渗透’,不过是欧美国家不愿看到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借口。”
中国驻扎伊尔大使黄镇在次日的记者会上反驳道,“中国对非援助始终遵循‘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原则,这与某些国家动辄以援助为筹码,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区别。”
与此同时,比利时政府也向扎伊尔施压。
作为前殖民国家,比利时在扎伊尔矿业领域仍有深厚影响力,许多矿业公司的管理层都是比利时人。
比利时外交大臣在与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会面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扎伊尔选择与中国合作,比利时可能会撤回在矿业领域的技术人员,这将导致矿产开发陷入停滞。”
面对欧美国家的联合施压,扎伊尔政府内部出现分歧。
以财政部长为代表的部分官员,担心失去欧美援助会影响国家经济,主张接受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合作方案;而穆卡巴等主张民族经济独立的官员,则倾向于与中国合作,但也对欧美国家的威胁感到担忧。
“蒙博托总统,中国理解扎伊尔面临的压力,但我们相信,真正的民族独立,必须建立在经济自主的基础上。”
1965 年 5 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埃及期间,特意与途经开罗的蒙博托举行会谈,“欧美国家的援助看似优厚,实则是为了长期控制扎伊尔的经济命脉。中国愿意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前提下,帮助扎伊尔建立自己的矿业体系,培养本土技术人才,让扎伊尔真正掌握资源主权。”
周恩来总理的坦诚与远见,让蒙博托深受触动。
他回忆起独立初期,欧美国家对扎伊尔的困境视而不见,而中国却在第一时间承认扎伊尔政府,并提供了急需的物资援助。
“总理先生,我知道中国是扎伊尔真正的朋友。”
蒙博托郑重地说,“我会顶住压力,推动与中国的铀矿合作项目。”
1965 年 6 月,中国地质勘探队正式进驻加丹加省。
这支由 20 名专家组成的团队,携带先进的勘探设备,克服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安全局势,迅速展开工作。
“队长,这里的地质结构比我们预想的更复杂,欧美国家的勘探报告可能存在误差。”
年轻的地质工程师王建国拿着勘探数据,向队长张卫国汇报。
加丹加省地处刚果盆地边缘,地形崎岖,热带雨林密布,加上当时当地还存在反政府武装活动,勘探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张卫国接过数据报告,仔细分析后说:“欧美国家的报告只关注表层铀矿储量,我们要深入勘探,找出深层矿脉。同时,要注意安全,每天与大使馆保持联系,确保队员的人身安全。”
为了尽快完成勘探工作,中国团队采取了 “分片负责、昼夜奋战” 的方式。
白天,队员们顶着高温,在热带雨林中采集样本;夜晚,他们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分析数据,绘制地质图。
当地民众看到中国专家不辞辛劳地工作,主动提供帮助,有的担任向导,有的送来食物和水。
“中国朋友,你们真是好人。” 当地部落首领卡隆加带着村民来到勘探营地,手里捧着一篮水果,“以前欧美公司的人来这里,只会命令我们干活,从不把我们当人看。你们不仅尊重我们,还帮我们修建水井,我们一定会支持你们。”
张卫国握着卡隆加的手,真诚地说:“卡隆加首领,我们是来帮助扎伊尔发展的,这里的资源属于扎伊尔人民,我们会和你们一起,让加丹加省变得更加富裕。”
然而,欧美国家并未放弃破坏中扎合作。
1965 年 7 月,美国中情局暗中支持反政府武装,在加丹加省发动袭击,试图破坏中国勘探队的工作。
一天深夜,反政府武装分子向勘探营地开枪,中国队员迅速组织反击,在当地政府军的配合下,成功击退了袭击者。
“张队长,你们没事吧?” 穆卡巴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到勘探营地,看到队员们安然无恙,才松了一口气,“我已经下令加强对勘探营地的安保,绝不会让反政府武装再破坏我们的合作。”
张卫国感激地说:“谢谢部长先生。这点困难吓不倒我们,我们会加快勘探进度,尽快拿出详细的开发方案。”
在中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勘探队不仅完成了加丹加铀矿的详细勘探,还发现了一处此前未被欧美国家察觉的大型铀矿脉,储量远超预期。
这一发现,让扎伊尔政府更加坚定了与中国合作的决心。
1965 年 9 月,中扎双方在金沙萨正式签订《关于合作开发加丹加铀矿的协定》。
根据协定,中国将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帮助扎伊尔建立铀矿开采和加工体系,培养本土技术人才;扎伊尔则以铀矿资源作为合作投入,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利润按比例分成。
这一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非洲铀矿争夺战中取得了关键胜利。
“李大使,中国在这次合作中展现出的诚意和智慧,让我深受感动。” 穆卡巴在签约仪式后,对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说,“以前我以为,大国之间的合作都是利益交换,但中国让我看到,真正的国际合作可以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
李清泉微笑着说:“部长先生,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未来,中国还将在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继续为扎伊尔的发展提供支持,共同推动中非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中国在非洲铀矿争夺战中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欧美国家对非洲矿产资源的垄断,还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医院等项目,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成为中非友好的见证。
然而,这场博弈并未就此结束。
1965 年 10 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联合比利时、法国的矿业企业,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密谋制定新的计划,试图通过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破坏中扎铀矿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加大对非洲的渗透,试图在铀矿资源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
在金沙萨的中国大使馆内,黄镇大使收到了来自国内的密电。
他展开电报,仔细阅读后,眉头逐渐紧锁。
电报中提到,美国和苏联可能会联合向扎伊尔施压,要求其终止与中国的合作,甚至可能采取更激进的手段。
黄镇立即召集使馆工作人员开会,研究应对方案。
“同志们,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
黄镇严肃地说,“欧美和苏联的联合施压,对中扎合作是巨大的考验。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要坚定扎伊尔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非洲国家的沟通,争取更多支持。”
就在此时,使馆的电话突然响起。
黄镇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穆卡巴焦急的声音:“黄大使,不好了...
美国、比利时和法国驻扎伊尔大使刚刚联合拜访总统,他们威胁说,如果我们不终止与中国的铀矿合作,他们将联合对扎伊尔实施经济制裁,冻结扎伊尔在海外的资产。”
黄镇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穆卡巴部长,请您转告蒙博托总统,中国永远是扎伊尔的朋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中国都会与扎伊尔站在一起,共同应对挑战。我们已经准备好向扎伊尔提供紧急经济援助,帮助你们渡过难关。”
放下电话,黄镇望向窗外。
夜色中的金沙萨,灯火璀璨。
他知道,一场新的博弈即将开始,而中国,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放下与穆卡巴的通话,黄镇立即让秘书通知使馆经济参赞、武官及各部门负责人紧急开会。
十分钟后,使馆会议室的长条桌旁坐满了人,墙上的黑板上已用粉笔标注出当前局势的关键节点:欧美经济制裁威胁、苏联渗透动向、扎伊尔政府内部分歧、中扎合作项目进度。
“先请经济参赞介绍扎伊尔当前的经济状况,以及欧美所谓‘经济制裁’可能造成的实际影响。”
黄镇率先开口,目光落在经济参赞陈明身上。
陈明站起身,翻开随身携带的文件夹,语气严肃地说:“根据我们最新掌握的情况,扎伊尔目前外汇储备约 8000 万美元,其中 60% 存放在美国、比利时的银行。
如果欧美冻结这些资产,扎伊尔将无法支付进口粮食、药品的费用。
此外,扎伊尔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铜和钴,其中 80% 通过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转运,若欧美联合封锁港口,扎伊尔的外贸将陷入瘫痪。”
“那我们提出的紧急经济援助,具体能覆盖哪些方面?”
武官赵刚问道。
他负责与扎伊尔政府军协调安全事务,深知经济稳定对政局的影响。
陈明回答:“国内已批准三项援助方案。
第一,提供 2000 万美元无息贷款,指定用于进口粮食和药品,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公司直接对接供货,绕开欧美港口,通过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转运;第二,派遣 50 名农业技术人员,在扎伊尔金沙萨、卢本巴希周边建立 10 个农业示范园,推广水稻、玉米种植技术,帮助扎伊尔提高粮食自给率;第三,援建两座小型水电站,解决加丹加省矿业开发所需的电力供应,同时为周边村庄提供生活用电。”
黄镇点头,补充道:“这些援助方案要尽快与扎伊尔政府对接,特别是粮食和药品,必须在欧美实施制裁前运抵。
赵刚,你要协调扎伊尔政府军,确保援助物资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加丹加省反政府武装近期活动频繁,不能出任何差错。”
“明白。”
赵刚起身回应,“我已与扎伊尔陆军参谋长姆贝基达成协议,政府军将派出一个连的兵力,负责从达累斯萨拉姆港到加丹加省的物资护送,我们使馆武官处也会派出军事顾问,协助制定安保方案。”
就在中国使馆紧锣密鼓部署应对措施时,苏联驻扎伊尔大使彼得罗夫也在频繁活动。
1965 年 10 月中旬,彼得罗夫先后拜访扎伊尔总统府秘书长、财政部长等官员,提出 “苏联愿意为扎伊尔提供 5 亿美元经济援助,条件是扎伊尔将铀矿开发权的 30% 交给苏联原子能工业部,并允许苏联在加丹加省建立‘技术合作中心’”。
“彼得罗夫大使,扎伊尔已经与中国签订了铀矿合作协定,我们不能单方面撕毁协议。”
财政部长卡伦加虽倾向于接受欧美援助,但对苏联的意图也抱有警惕,“而且,苏联提出的‘技术合作中心’,具体职能是什么?
是否会涉及扎伊尔的内政?”
彼得罗夫笑着说:“卡伦加部长,苏联的援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技术合作中心’只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扎伊尔培养矿业人才。
至于与中国的协议,我们可以帮助你们与中国协商修改,苏联愿意为你们弥补由此产生的损失。”
这番话被扎伊尔总统府秘书长秘密告知了穆卡巴,穆卡巴随即致电黄镇,通报了苏联的提议。
“黄大使,苏联的野心比欧美更大,他们不仅想要铀矿,还想在我们国家建立据点。”
穆卡巴的语气中带着愤怒,“我已经向蒙博托总统建议,拒绝苏联的提议,继续与中国合作。”
黄镇对穆卡巴的立场表示感谢,同时提醒道:“穆卡巴部长,苏联可能会通过其他手段施压,比如支持扎伊尔国内的反对势力,或者在非洲统一组织中散布不利于中扎合作的言论。
我们要保持警惕,加强沟通,共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1965 年 11 月,中国地质勘探队在加丹加省的勘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此前发现的深层铀矿脉,经详细勘探确认,储量达到 5 万吨,是欧美此前勘探数据的 3 倍。
更重要的是,中国团队研发的 “层间氧化带铀矿开采技术”,能够将开采成本降低 40%,且对环境的破坏远小于欧美采用的露天开采法。
“张队长,这种技术真的能在加丹加省推广吗?”
扎伊尔矿业部技术总监卡马拉在勘探现场,看着中国工程师操作钻探设备,满脸疑问。
他曾在比利时矿业公司工作多年,对欧美技术深信不疑,对中国技术的可靠性起初并不看好。
张卫国指着钻探设备上的传感器,解释道:“卡马拉总监,你看这个压力传感器,它能实时监测矿层的稳定性,避免开采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
我们的技术团队经过三年的试验,在国内新疆、内蒙古的铀矿开采中已经成功应用,开采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 25%。”
为了让扎伊尔技术人员直观了解这项技术,中国团队在勘探营地附近搭建了小型试验矿场,进行实地开采演示。
卡马拉带着 10 名扎伊尔技术人员,全程观摩了开采、选矿、提纯的整个流程。
当看到纯度达 99.5% 的铀产品从生产线输出时,卡马拉不禁感叹:“中国的技术比我想象的更先进,而且开采过程中没有大量废水、废渣排放,这对保护加丹加省的环境太重要了。”
张卫国趁机提出:“我们计划在加丹加省建立一座矿业技术培训学校,招收 100 名扎伊尔青年,系统教授铀矿勘探、开采、加工技术。
三年后,这些学员将成为扎伊尔自己的矿业技术骨干,彻底摆脱对欧美技术人员的依赖。”
卡马拉立即表示支持:“我会向穆卡巴部长汇报,尽快落实学校的选址和招生工作。
扎伊尔需要自己的技术人才,这比任何外援都重要。”
除了技术合作,中国团队还注重与当地民众的互动。
1965 年 12 月,加丹加省遭遇罕见旱灾,周边村庄的农田干裂,村民饮水困难。
中国勘探队立即暂停部分勘探工作,组织队员帮助村民打井、修建灌溉渠道。
“中国朋友,这口井终于出水了!”
村民马库斯捧着刚打出来的井水,激动地向中国工程师王建国道谢。
此前,村民们要到 10 公里外的河流取水,旱灾发生后,河流水位下降,取水变得更加困难。
王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我们还会帮你们修建一条长 5 公里的灌溉渠,把井水引到农田里,这样明年你们的庄稼就不会再受旱灾影响了。”
为了解决村民的粮食问题,中国农业技术人员还向村民推广耐旱的玉米品种,并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方法。
1966 年 1 月,第一批耐旱玉米在示范园收获,亩产比当地传统品种提高了一倍。
村民们纷纷上门,请求中国技术人员帮助他们种植新的玉米品种。
“中国不仅帮我们开发铀矿,还帮我们解决吃饭问题,这样的朋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卡隆加首领召集周边部落的首领,共同签署了一份《支持中扎合作宣言》,承诺将动员村民支持中国勘探队的工作,反对任何破坏中扎合作的行为。
1966 年 1 月中旬,欧美国家见扎伊尔政府坚定与中国合作,正式启动经济制裁。
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扎伊尔存放在美国银行的 3000 万美元外汇储备;比利时政府则停止扎伊尔铜矿在安特卫普港的转运业务;法国也宣布暂停对扎伊尔的粮食援助。
制裁实施后,扎伊尔国内粮食价格暴涨,部分药品断供,金沙萨等城市出现小规模骚乱。
以财政部长卡伦加为代表的官员再次向蒙博托总统施压,要求终止与中国的铀矿合作,恢复与欧美的关系。
“总统先生,再这样下去,扎伊尔的经济会崩溃,政局也会不稳定。”
卡伦加在内阁会议上焦急地说,“我们应该暂时搁置与中国的合作,与欧美谈判,争取解除制裁。”
穆卡巴立即反驳:“欧美实施制裁,就是想逼迫我们放弃自主发展的道路,重新成为他们的资源附庸。
如果我们现在妥协,以后永远无法摆脱他们的控制。
中国已经承诺提供紧急援助,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渡过难关。”
蒙博托总统沉默不语,他看着窗外抗议物价上涨的民众,内心充满纠结。
此时,黄镇大使突然求见,带来了中国政府的最新援助方案。
“蒙博托总统,中国政府决定追加三项援助。”
黄镇递过一份文件,“第一,紧急调运 5 万吨粮食,将于 10 天内抵达达累斯萨拉姆港;第二,提供 1000 吨药品,涵盖抗生素、疫苗等急需药品;第三,与坦桑尼亚、赞比亚协商,开通‘中 - 坦 - 赞 - 扎’陆路运输通道,帮助扎伊尔突破欧美港口封锁,确保外贸正常运转。”
蒙博托接过文件,仔细阅读后,抬头对黄镇说:“中国的帮助,让扎伊尔看到了希望。
但欧美制裁的影响还在扩大,我们需要更多非洲国家的支持,才能彻底打破制裁。”
黄镇点头:“中国已经与埃及、阿尔及利亚、几内亚等非洲国家沟通,他们都表示愿意支持扎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