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周秉德:永远忘不了周伯父,也从未间断过对他的怀念

2023年春天,北京中南海附近的一间朴素会客厅里,85岁的周秉德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

"秉德,你还记得伯父当年对你说过的那句话吗?"记者轻声问道。

周秉德的眼中瞬间涌起了泪水,声音有些颤抖:"记得,永远记得。他说,'秉德啊,你要记住,我们周家的孩子,永远不能搞特殊。'"

说到这里,这位耄耋老人的声音哽咽了:"可是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句话会跟随我一辈子,也不知道这会成为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她轻抚着手中的照片,那是1958年拍摄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的周恩来正温和地看着身边的孩子们,眼中满含慈爱。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伯父还在,他会对现在的中国说些什么呢?"周秉德喃喃自语,"但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而感到欣慰。"

这个平凡却不平凡的老人,用她的一生见证了一个伟人最真实、最温暖的一面。而她的回忆,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周恩来的另一扇门......

【一】

1949年,11岁的周秉德怯生生地走进了中南海西花厅。

这个来自淮安老家的小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住进这个神秘的地方。她更没想到的是,这里将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港湾,而那个温和慈祥的伯父,将成为她此生最敬爱的人。

"秉德,不要害怕,这里就是你的家。"周恩来蹲下身来,温和地看着这个瘦小的侄女,"以后你就跟我们住在一起,好不好?"

11岁的周秉德怯生生地点点头,她还不太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把她送到北京来,也不太明白这个被大家称为"总理"的伯父,到底是做什么的。

但她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个家的温暖。

邓颖超走过来,轻抚着周秉德的头发:"孩子,饿了吧?七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在周家,孩子们都叫周恩来"七伯",叫邓颖超"七妈"。这个称呼里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只有亲人间的温暖。

那天晚上,周恩来亲自给周秉德铺床,还细心地为她掖好被角。

"秉德,在这个家里,你就是我和你七妈的孩子。"周恩来坐在床边,轻声说道,"但是你要记住,我们虽然住在中南海,但我们和普通人家没有什么不同。"

小周秉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个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将成为她一生的行为准则。

【二】

在中南海的日子里,周秉德很快就发现,这个家的规矩很多。

每天早晨,她必须自己叠被子、整理房间。七伯会亲自检查,如果被子叠得不整齐,就要重新叠。

"秉德,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不能因为住在中南海就马虎。"周恩来总是这样教导她。

吃饭的时候,规矩更是严格。不能挑食,不能剩饭,吃多少盛多少。有一次,周秉德因为贪玩忘记了时间,错过了吃饭时间。

"七伯,我饿了。"她委屈地找到正在办公的周恩来。

周恩来放下手中的文件,严肃地看着她:"秉德,规矩就是规矩。错过了吃饭时间,就要等到下一顿。"

那天晚上,周秉德饿着肚子睡觉了。但她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更严格的是关于特权的问题。

有一次,周秉德的同学来家里玩,看到中南海里的警卫员,羡慕地说:"秉德,你们家真好,有这么多人保护。"

同学走后,周恩来把周秉德叫到身边:"刚才同学说的话,你听到了吗?"

"听到了,七伯。"

"那你知道这些警卫员是为了什么吗?"

周秉德摇摇头。

"他们不是为了保护我个人,而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周恩来认真地说,"我们住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不是享受特权。你永远要记住这一点。"

这样的教育,贯穿了周秉德在中南海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

【三】

在周秉德的记忆里,伯父总是很忙很忙。

深夜时分,她经常被办公室里的灯光和讨论声惊醒。透过门缝,她能看到伯父伏在桌前工作的身影,旁边堆满了厚厚的文件。

有时候,她会好奇地问邓颖超:"七妈,伯父为什么总是不睡觉呢?"

"因为有很多工作要做啊,秉德。"邓颖超轻抚着她的头发,"你伯父要为全国人民操心呢。"

那个时候的周秉德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她知道,伯父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处理。

有一天清晨,周秉德起床后发现客厅里坐着很多人,他们都穿着军装,神情严肃。

"秉德,走路轻一点,伯父还在开会。"邓颖超悄悄地对她说。

后来她才知道,那天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紧急会议,伯父和其他领导人整夜未眠,在讨论是否出兵朝鲜的重大决策。

但即使这样忙碌,周恩来也从来没有忽略过对孩子们的关爱。

每当周秉德生病的时候,不管多忙,他都会抽时间来看她,亲自为她量体温,喂药。

"伯父,您的工作这么重要,不用管我的。"有一次,周秉德懂事地说。

"再重要的工作,也没有你们这些孩子重要。"周恩来温和地说,"因为你们是国家的未来啊。"

【四】

在中南海的生活,看起来很特殊,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普通家庭的温馨。

周恩来喜欢在工作之余和孩子们聊天,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听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他会为孩子们的进步而高兴,也会为他们的错误而严肃批评。

有一次,周秉德考试成绩不理想,忐忑不安地回到家。

"怎么了,秉德?看起来不太高兴。"周恩来注意到了她的表情。

"伯父,我这次数学只考了75分。"周秉德低着头说。

周恩来没有责备她,而是耐心地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是因为粗心,有些题目其实我都会做。"

"那下次怎么办呢?"

"我要更加仔细,做完题目要检查。"

"很好,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周恩来摸摸她的头,"但是记住,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对话,在周秉德的记忆里有很多很多。伯父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辈,而更像是一个耐心的朋友。

春天的时候,周恩来会带着孩子们在中南海里散步,指着盛开的花朵告诉他们各种花的名字和特点。

夏天的时候,他会和孩子们一起在院子里乘凉,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

秋天的时候,他会和孩子们一起收拾院子里的落叶,教导他们要爱惜环境。

冬天的时候,当北京下雪时,他会陪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完全没有一个大国总理的架子。

【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秉德开始逐渐理解伯父工作的重要性,也开始理解那些严格的家教背后的深意。

1958年,20岁的周秉德即将大学毕业,面临着工作分配的问题。按照当时的情况,她完全可以在北京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七伯,我想留在北京工作,这样就能经常回家看您和七妈了。"周秉德怯生生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周恩来看着她,沉默了很久。

"秉德,你觉得国家最需要年轻人去的地方是哪里?"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

"是...是那些偏远的地方,是那些建设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周秉德已经猜到了伯父的答案。

"那你说,作为我的侄女,你应该怎么做?"

周秉德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她明白,伯父是要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要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周家的孩子不搞特殊。

"我明白了,伯父。我愿意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那天晚上,周恩来专门为周秉德开了一个小型的"送行会"。

"秉德,你即将走向社会,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周恩来举起茶杯,"伯父要送你几句话。"

"第一,永远记住你是人民的女儿,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永远记住你是周家的孩子,不能给家族丢脸,更不能搞任何特殊。"

"第三,永远记住你是一个共产党员,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党旗添光彩。"

这三句话,成为了周秉德一生的座右铭。

【六】

1958年秋天,周秉德即将离开北京,到内蒙古工作。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舍不得伯父和七妈吗?"邓颖超看出了她的心思。

"舍不得。"周秉德毫不掩饰自己的眷恋,"从11岁到现在,这里就是我的家,您和伯父就是我的亲人。"

"孩子,记住一句话: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只要你走得正,走得好,我们就为你骄傲。"

临行前的那个晚上,周恩来破例没有工作,陪着周秉德聊了整整一夜。

"秉德,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到内蒙古去吗?"

"因为要锻炼我,让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完全对。"周恩来摇摇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够真正理解什么叫做为人民服务。在北京,你可能永远都体会不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也体会不到国家建设需要多少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去奉献。"

"只有到了最需要你的地方,你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也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那一夜,伯父讲了很多很多,从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到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再到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天快亮的时候,周恩来突然问:"秉德,你会恨伯父吗?恨伯父不让你留在北京?"

周秉德摇摇头:"不会的,伯父。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也是为了国家好。"

"好孩子。"周恩来欣慰地点点头,"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我和你七妈永远是你的亲人。"

第二天清晨,周秉德踏上了前往内蒙古的列车。站台上,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挥手送别,直到列车消失在远方。

这一别,就是九年。

九年间,周秉德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工作生活,她用自己的青春证明了周家孩子的品格,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为人民服务。

但她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慈祥的伯父,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他的思念......

1967年夏天,正在内蒙古工作的周秉德突然接到了一个令她震惊的消息。

"秉德,不好了!"同事匆忙跑来,脸色苍白,"北京来电话了,说你伯父...说总理他..."

周秉德心中一惊,手中的文件掉在地上:"怎么了?快说!"

"说总理被批斗了,情况很严重,让你做好心理准备。"

听到这个消息,周秉德只觉得天旋地转,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个为国家操劳了一生的伯父,那个从不搞特殊、从不谋私利的人,怎么会被批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她声嘶力竭地喊道,"我伯父是什么人,你们难道不知道吗?他怎么可能有问题?"

但更让她震惊的消息还在后面。同事告诉她,不仅仅是批斗,还有人要求她与伯父划清界限,甚至要她写检讨,揭发伯父的"罪行"。

"我不会写的!"周秉德愤怒地说,"我绝对不会写任何对不起伯父的东西!"

那天晚上,周秉德一夜未眠。她想起了伯父对她说过的那些话,想起了那些温暖的往事,想起了伯父那句"不管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但现在,连这个"家"都不安全了...

面对要求她与伯父划清界限的压力,周秉德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她要回北京。

"我要回去看看伯父,我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对领导说道。

"秉德,你冷静一点。现在情况很复杂,你回去可能会有危险。"领导劝阻她。

"我不怕危险。"周秉德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伯父从小教育我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现在就是检验我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个道理的时候。"

1967年8月,周秉德偷偷回到了北京。她没有住在中南海,而是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悄悄打听着伯父的消息。

她得知,周恩来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依然在坚持工作。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像一面旗帜,保护着许许多多的干部和群众。

"你伯父现在很危险,你不要去找他。"邓颖超通过秘密渠道给她带来了消息,"他不希望因为你们这些孩子受到连累。"

但周秉德决心已定。她通过各种关系,终于在一个深夜见到了分别九年的伯父。

那一刻,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意气风发的伯父,现在看起来苍老了许多,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疲惫的神色。

"秉德?你怎么回来了?"周恩来看到她,既惊喜又担心。

"伯父,我听说有人要我揭发您,要我跟您划清界限。"周秉德扑向伯父的怀抱,眼泪如雨下,"我不会那样做的,永远不会!"

周恩来紧紧抱住这个从小看大的孩子,眼中也涌起了泪水。

"傻孩子,你不应该回来的。现在形势很复杂,你回来会有危险。"

"我不怕危险,伯父。您从小教育我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我怎么能在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背叛您呢?"

那一夜,叔侄两人聊了很久。周恩来告诉她,不管外面的风雨多么猛烈,他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都会继续为人民服务。

"秉德,记住我们以前说过的话: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原则。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八】

回到内蒙古后,周秉德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组织上要求她写材料,揭发周恩来的"问题"。

"周秉德,你要认清形势,不要执迷不悟。"工作组的人对她说,"只要你写了材料,不仅你自己没事,还能立功。"

"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周秉德平静地回答,"我从小在伯父身边长大,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你这是顽固不化!"

"随便你们怎么说,反正我不会写任何对不起伯父的东西。"

这种坚持,让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被下放到最偏远的牧区,干最苦最累的活。但她从来没有后悔过。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周秉德经常会想起伯父对她说过的话。每当她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伯父的音容笑貌,想起他对自己的教诲。

1971年林彪事件后,周恩来的处境有所改善。他通过秘密渠道给周秉德写了一封信:

"秉德,听说你这些年过得很苦,伯父心里很难受。但伯父也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有原则、有良心的人。记住,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封信,周秉德保存了一辈子。每当她感到困难和迷茫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从中汲取力量。

【九】最

1976年1月8日清晨,周秉德接到了一个令她终生难忘的电话。

"秉德,伯父走了。"邓颖超在电话里哭得说不出话来。

听到这个消息,周秉德感觉天塌了下来。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在她心中如山一般高大的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

她匆忙赶到北京,参加了伯父的葬礼。看着那个熟悉的面容静静地躺在那里,她感到心如刀绞。

"伯父,我来晚了。"她趴在灵柩边痛哭,"我还有好多话想对您说,还有好多事想向您汇报。"

邓颖超走过来,轻抚着她的肩膀:"孩子,你伯父知道你的心意。他临走前还念叨你们这些孩子,说你们都是好孩子,都没有给他丢脸。"

那一刻,周秉德才真正理解了伯父生前对她说过的那些话的深意。他不仅仅是在教育一个孩子如何做人,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十】

周恩来去世后,周秉德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被调回北京工作,但她从来没有因为是总理的侄女而要求任何特殊待遇。

"我要用自己的行动继续证明,周家的孩子不搞特殊。"这成为了她的座右铭。

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从来不提自己的特殊身份。同事们很久后才知道,这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原来是周总理的侄女。

"为什么不早说呢?"同事们问她。

"有什么好说的?"周秉德笑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和大家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也有很多人来找她,希望她能够讲述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你们想听什么呢?"她总是这样问。

"想听总理的故事,想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普通人。"周秉德总是这样回答。

她开始接受采访,开始写回忆录,开始在各种场合讲述伯父的故事。但她讲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最平凡、最真实的生活细节。

【十一】

进入21世纪,已经步入老年的周秉德成为了一名义务宣传员。她经常到学校、到机关、到社区,给年轻人讲述周总理的故事。

"奶奶,周总理真的像您说的那样吗?"有小朋友问她。

"当然是真的,孩子。"周秉德慈祥地笑着,"你们的周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让父母骄傲的人,做一个让国家自豪的人。"

这些话,正是当年周恩来对她说过的。现在,她又把这些话传递给了新的一代。

在她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周总理的事迹,开始思考什么叫做为人民服务,什么叫做无私奉献。

"周奶奶,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从周总理身上学到什么?"有大学生这样问她。

"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奉献的精神,学会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周秉德认真地回答,"这些,都是你们的周爷爷用一生教给我们的。"

【十二】

如今,85岁的周秉德虽然年事已高,但她对伯父的怀念从未减少过一分一毫。

在她的家里,到处都能看到与周总理有关的照片和物品。每到周总理的生日和忌日,她都会默默地到他的塑像前献花,跟他说说话。

"伯父,您看到了吗?现在的中国多么强大,人民的生活多么幸福。"她总是这样对着塑像说话,就像小时候跟伯父汇报学习情况一样。

"您当年的梦想都实现了,您应该感到欣慰了。"

有时候,她也会跟伯父"抱怨"一下:

"伯父,现在有些年轻人不太了解您了,他们只知道您是一个伟人,却不知道您其实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人。"

"不过您放心,我会一直讲下去,一直到讲不动为止。"

2023年,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5周年的活动上,周秉德作为特邀嘉宾发言。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周恩来总理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的声音依然清晰有力,"他有着普通人的情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他把这一切都融入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中。"

"作为他的侄女,我最想说的是:他首先是一个好人,然后才是一个伟人。"

【结语】

在周秉德的记忆里,周恩来永远是那个温和慈祥的伯父,那个在深夜为她掖被角的人,那个教育她要做一个有良心、有原则的人的长辈。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改变不了她对伯父的怀念,改变不了那些珍贵的回忆,更改变不了从伯父那里继承的精神财富。

"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能够在伯父身边生活那么多年,能够亲身感受到什么叫做伟大的人格。"她经常这样对人说。

"我这一生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把伯父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好总理。"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周总理不为人知的一面,开始理解什么叫做"人民的好总理"。

而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周家的孩子确实没有搞特殊,确实没有给伯父丢脸。

如今,当人们提起周秉德的时候,都会说她是一个好人,一个值得尊敬的老人。而她总是谦虚地说:

"这些都是我伯父教给我的,我只是在按照他的教诲做人做事而已。"

这句话里,包含着她对伯父深深的爱,也包含着她对那个伟大灵魂永恒的怀念。

正如她经常说的那句话:"我永远忘不了周总理,也从未间断过对他的怀念。因为他不仅是我的伯父,更是我精神上的父亲,是我人生路上永远的明灯。"

这份怀念,将伴随她的一生,也将通过她的讲述,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周总理的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