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2万请9名轿夫抬上峨眉山#
近日,一则关于峨眉山轿夫的特殊订单引发全网热议。一位体重200多斤的游客在四川峨眉山景区乘坐滑竿上下山,聘请了9名轿夫轮流抬行,全程42公里,耗时10小时,总共花费22100元。
这条新闻迅速引发热议,有人羡慕“有钱任性”,有人心疼轿夫辛苦,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是一种现代“剥削”。所以 你认为这钱该不该挣?"
当游客超重的身躯遇上传统滑竿服务,这场看似普通的交易竟意外撕开了现代服务业的价值认知裂缝——我们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这条新闻引发的不仅是对于“值不值”的追问,更是一场关于劳动价值、生活现实与社会分层的全民思考。
在这场争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特殊的交易,更是对劳动价值与社会观念的深层拷问。
01 一场特殊的交易,揭开劳动价值的论战
事情发生在8月15日的峨眉山景区。一位来自江浙地区的游客因体重达263斤,无法使用普通滑竿,轿夫们不得不寻来一顶特制大轿子。
考虑到游客体重超重,为保证安全,轿夫们安排了9人轮流作业——4人一组抬轿,1人专门负责开路,以免撞到行人。
整个旅程耗时约10小时,从山脚到半山腰的财神店单程约21公里,往返共计42公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游客性格开朗,一路上跟着轿夫们喊“嗨哟”的号子,引得路人纷纷围观。
行程结束后,游客除支付事先谈好的21200元外,还额外给每位轿夫100元小费,总计22100元。
这样的“大单”在景区并不多见,普通游客通常仅选择短程体验,往返3公里费用为480元。
02 血汗钱的价值,不同视角下的不同答案
对于这22100元的价值,不同人算出了不同的答案。
对轿夫而言,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方姓轿夫坦言:“我们靠力气吃饭,这样的订单求之不得。”按照9人分配22100元计算,人均可得约2455元。
相比平时2人抬3公里赚480元(人均240元)的收入,这次虽然劳动强度更大,但收入也显著提高。
对游客而言,这笔费用解决了他因体重限制难以实现的登山愿望。
他购买的不是简单的交通服务,而是一种可能性与体验。
从法律角度看,这是一场公平的交易。
有律师指出,游客和轿夫之间是“承揽合同关系”——游客出钱,轿夫提供抬滑竿的服务,双方提前协商好价格、人数、路线,属于自愿交易。
03 网友分歧的背后,是价值判断的错位
面对这起事件,网友观点出现了明显分化,
主要分为三派:
“有钱任性”派认为:“2.2万坐趟滑竿,这是把峨眉山游成了‘私人订制’
啊!羡慕这种‘不用自己走路还能跟轿夫喊号子’的快乐。”
“心疼轿夫”派表示:“看着都累!9个人抬10小时,山路那么陡,赚的都是血汗钱。
希望景区能多保障轿夫的权益。”
“理性讨论”派则提出:“要注意游客体重超标太多,会不会对轿夫的腰椎、膝盖造成永久性伤害?景区是不是该出台个‘滑竿负重标准’?”
还有少数网友看到了“贫富阶级的分化”,认为“有钱人就可以尽情享受,而普通劳动者却只能通过苦力来挣钱养家糊口”。
04 轿夫的职业现实,超出想象的体力付出
峨眉山的轿夫是一种职业,他们大多是当地山民或农村人,依靠抬滑竿(轿子)为生。
这种传统的交通方式既是旅游项目,也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轿夫职业通常吸引中老年村民。他们从年轻时开始从事这一职业,直到五六十岁。
收入极不稳定,无固定薪水,完全依赖游客流量。
这份工作非常累,需要掌握换肩不停步、脚步协调等体力技巧,中途还得通过号子令保持行进节奏。
一般人空手登山都累,更不要说还要抬人上去,其中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05 寻找平衡点,在人性化与规范化之间
这起事件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景区如何平衡特殊服务需求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目前,黄山景区明确规定挑夫负重上限75公斤,而峨眉山对此类服务既无标准也无禁令。
超重人群、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客观存在,但现行管理规则呈现两极分化。
旅游专家建议参考民航超重行李收费机制,建立“基础服务+浮动系数”的标准化方案。
例如设定80公斤为基准线,超重部分按每10公斤增加1名人力配置,价格相应上浮30%。
定价透明化是另一关键。当前协商定价模式容易造成劳动力价值被低估,可引入行业协会指导价,明确不同体重区间的基准价格与人力配置标准。
景区管理需要明确三项底线标准:设备承重检测合格证明、服务人员健康准入机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
在这场争论中,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价值的主观性。
所谓“值不值”,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判断。
对轿夫来说,用一天的高强度劳动换取相当于平时多倍的收入,是值得的。
对游客来说,花费两万多元实现原本不可能的登山愿望,也是值得的。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交易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确保这类交易的安全性与公平性。
如何避免劳动者被迫接受超负荷工作?如何确保特殊需求人群能够获得合理服务?
这起事件展现了一种最原始也最直接的市场交易原则——需求与供给的匹配。
在这种交易中,双方都认为自已获得了足够价值,才会达成协议。
最后
轿夫们背着特制大轿子,脚步沉稳地踏在峨眉山的石阶上。
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汗水滴落在沿途的石板上。
那位体重263斤的游客跟着一起喊“嗨哟”,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下山途中下了点雨,游客并不介意,不让轿夫们帮他撑伞。
到山脚后,他额外给了每人100元小费,并表示明年5月后会再来。
轿夫方先生答应,到时会准备一台更大的坐轿,让他坐得更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