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如果朱标造反,历史会如何改写?

如果朱标早年未亡,甚至起了谋夺皇位的念头,对朱元璋而言,会是怎样的结局?许多人形容太祖为“工作狂”,但遇到这样的变故,他会欣然让位、赞叹儿子果断吗?事实上,这种假设距离历史真实有相当大的距离。

朱元璋与长子朱标的关系,非常亲密。他对朱标倾注心血,悉心栽培,甚至在朱标去世后,也选择了朱标一脉的朱允炆作为继承人,为其清除障碍。这一系列举动,体现了朱元璋对于朱标家族的极高信任。若说朱标敢于公开造反,洪武皇帝还能心平气和地交出皇位?这种想法几乎不切实际。在朱元璋的统治理念之下,懿文太子的任何叛逆行为都不会被轻易原谅。

从史料来朱元璋的威严不允许有丝毫挑战。例如孙贵妃去世后,朱标觉得自己作为嫡长子,不应为庶母服丧,马皇后仍健在,他更是拒绝配合。朱元璋一怒之下,几乎要挥剑相向,幸亏朱标及时避开了。还有一次,在保存功臣的问题上,朱标劝谏父亲不要滥杀无辜,电视剧中朱元璋手持藤条,说自己是为朱标清除障碍。历史上,这劝谏还不止于此,朱标再次进谏,带着指责意味,结果朱元璋怒不可遏,险些动手。由此一点小摩擦都能让帝王震怒,真的发生太子谋反时,又怎会宽容面对?

很多人用农村父子吵闹作比,认为父子间再大的冲突,过后仍是其乐融融。明朝的皇室关系远比寻常家庭复杂。朱标的老师宋濂,因孙子牵连胡惟庸案面临死罪。朱标请求保全老师一命,朱元璋只是一句戏谑:“等你当皇帝自己再赦免吧。”没想到朱标竟因此受惊,几乎自尽,好在被人劝阻。这一细节,充分说明朱标对父亲的敬畏,亦可见朱元璋的权威在朱标心中根深蒂固。这样的人,怎可能挑战父权?

从主观心理上解释已足够清楚,客观条件更不允许朱标造反成事。与同时代和前朝那些拥有自己班底的太子、皇子不同,朱标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心力量。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曾有博望苑作为势力基础,所以能在巫蛊之祸时做出反抗。而清代诸皇子争位,彼此门客分明,利益纽带紧密。而到朱标这里,朝臣和武将,乃至蓝玉这样的亲舅,实质上都是朱元璋的人。若朱标心生谋逆,蓝玉是听命于外甥,还是向皇帝请功,可想而知。

至于太子监国一事,虽有协助处理政务的经验,但决策权、兵权、财权,大权始终未曾旁落。朱标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内阁辅助者,而非真正的掌权者。朱元璋本人,就在《皇明祖训》中直言:“即使亲信如骨肉,每日相处,心头也需警惕防范。”这位起于微末、一统江山的帝王,绝不会因父子之情而彻底放松警惕,缺乏戒心。

历史上皇子造反,多是迫不得已如李世民、李承乾、刘据等人,都是在自身地位危险之际反击。倘若朱标身处从容稳固的继承位置,贸然冒险,反而是在将手中的胜算拱手相让。不难理解,如果太子明明坐拥最安稳的未来,却要孤注一掷,朱元璋只会认为多年辛苦栽培付诸东流,或许还不如重新选择更理智的继承人。

慎思这些史实,朱元璋的性格和权力布局,决定了他绝不可能对于朱标的夺位行为无动于衷。至于所谓“最稳的皇太子”,也离不开明太祖的策略与对权力的掌控。一切,都远非想象般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