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撂下一句狠话:要么改法规,要么断天然气! 这个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国,直接给欧盟下了最后通牒。 欧盟刚生效的环保新规,要求能源企业为供应链全环节碳排放担责,违者最高罚全球营业额5%。
卡塔尔一拍桌子:每年白丢25亿美元,这买卖不做了!欧盟若失去卡塔尔供应,叠加2028年对俄气禁令,能源缺口将直接飙到27%。 德国工厂的机器可能要停了,而卡塔尔转身就签下中国300万吨大单,欧洲的环保理想,撞上了现实的铜墙铁壁。
欧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在7月25日正式生效。 这项法规要求所有在欧盟运营的大型企业,必须监控并解决供应链中的碳排放问题,特别是针对甲烷泄漏和运输损耗等环节。 违规企业将被处以最高全球年营业额5%的罚款。 对于能源进口,新规还增设了硬性门槛:从2027年起,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天然气必须符合与本土企业同等的监测标准,否则禁止签订新合同。
卡塔尔能源部长萨阿德·卡比在5月21日向比利时政府递交了一封4页的正式信函。 信中明确表示,欧盟的法规迫使卡塔尔在“本国能源政策”和“欧盟标准”之间二选一,这违反了《巴黎协定》中尊重各国自主减排权的原则。 他警告,若欧盟不修改CSDDD第22条等争议条款,卡塔尔将从2025年起停止向欧洲供应液化天然气。 同一份声明还被同步发往德国、法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政府。
卡塔尔是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2025年第一季度,其供应量占欧盟进口总量的10.8%,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如果卡塔尔退出,叠加欧盟计划2028年全面禁运俄罗斯天然气,欧洲将面临超过27%的供应缺口。 能源咨询公司Rystad指出,即使美国全力增产,也无法填补这一缺口,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比卡塔尔高出30%,且产能已逼近上限。
卡塔尔对欧盟的威胁绝非虚张声势。 就在发出断供警告的同一天,卡塔尔能源公司与壳牌签署新协议:自2025年起,每年向中国定向输送300万吨液化天然气。 这已是双方第11份长期合同。 此外,卡塔尔还与印度续签了20年供应协议,从2028年起每年提供750万吨。 这些订单覆盖了其北方气田东扩项目70%的产能,亚洲市场完全能消化原本输欧的份额。
德国是卡塔尔天然气的最大欧洲客户。 按照原计划,德国将从2026年起每年进口200万吨卡塔尔液化天然气,用于保障化工和制造业的能源需求。 如今协议濒临作废,德国经济部紧急向欧盟施压,要求“重新评估法规可行性”。比利时泽布吕赫港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因依赖卡塔尔气源,面临设施闲置风险。 巴斯夫等化工巨头已警告:能源成本再涨,工厂只能外迁。
欧盟的困境暴露了其能源政策的自相矛盾。 为摆脱俄罗斯天然气,欧盟在2022年大幅增加卡塔尔进口量,同比暴涨58%。 但如今,同一批能源却被套上严苛的环保枷锁。 讽刺的是,欧盟一边要求卡塔尔加速减排,另一边却对本土企业放宽期限,例如法国道达尔在卡塔尔北方气田的股份不受CSDDD约束,因其属于“战略投资豁免”范畴。
卡塔尔能源公司算过一笔经济账。 要满足欧盟的全供应链监测要求,需雇佣上千人处理数据申报,或每年支付数百万欧元外包审计。 更沉重的负担来自设备改造:降低液化过程的碳强度需投入数十亿美元。 卡塔尔能源部长卡比直言:“遵守这些规则会让公司损失5%的全球收入,约25亿美元。 既然欧洲市场赚不回成本,我们何必坚持? ”
欧盟委员会已启动紧急评估程序,但发言人强调“不会为短期利益牺牲气候立法”。 8月,欧盟成员国将就修改CSDDD展开磋商,焦点包括推迟合规期限、豁免直接供应商审查等。 但卡塔尔态度强硬,其谈判代表向媒体透露:“即使欧盟让步,我们仍会加速缩减欧洲业务。 亚洲市场的稳定性远超欧洲的政策波动。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