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中美贸易战又出事了,11月13日,深夜爆出四大消息已发酵!

谁能想到呢,就在大家以为中美贸易战会消停一阵子的时候,11月份又爆出了新动静。这次不是剑拔弩张的关税大战,而是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战术调整,两边都往后撤了几步,但眼睛还死死盯着对方。

想想看啊,2025年这场贸易博弈真是跌宕起伏。2月份特朗普以芬太尼为由加征10%关税,4月份双方甚至把关税互相加到了125%,贸易量几乎归零。那种紧张气氛下,洛杉矶港和长滩港这些曾经繁忙的枢纽突然变得冷清,起重机静静地立在那里,工人们的工作机会大幅减少。 就好像两个巨人在经济领域里硬碰硬地较量,结果两边都感觉疼了。

转折点出现在11月10日下午1点01分,这个时间点精确到分钟很有意思。中方宣布在一年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只保留10%的基准税率。 美方也同步行动,取消了所谓的“芬太尼关税”,并把24%“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一年。 这种精确到分钟的同步调整,背后体现的是双方怎样的计算呢?

其实答案可能很简单:两边都需要喘口气了。美国那边,高关税推高了物价,服装涨了38%,鞋类涨了40%,每个美国家庭一年多支出2400美元。 而且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严重,中西部农业州可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农场主们面临破产威胁。 中国这边呢,虽然对东盟、欧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在增长,但对美出口却下跌了13.5%,压力也不小。

所以这次“双暂停”更像是一种战术性喘息,而不是真正的终战。 你看中美双方在非关税领域的博弈还在继续,美国暂停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中方也相应暂停了部分反制措施。 这种感觉就像两个人打累了,约定休息一会儿,但谁都没放下手里的家伙。

中国企业面对这种局面,已经学会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江苏一家汽车零配件出口商说,尽管有关税压力,但美国市场的需求还在,他们通过深挖供应链潜力来应对。 上海思乐得实业的管理层则表示,公司对美订单恢复了约80%,多年构建的自主品牌让他们在市场上有了一定话语权。 这些企业展现的韧性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不再被动等待政策明朗,而是主动调整。

更有意思的是全球贸易流向的重塑。前7个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2.6%,但对东盟出口增长13.5%,对非洲增长24.5%。 不是中国制造不受欢迎了,是买家结构在变。这种多元化布局,反而让中国外贸更具韧性。

在关键技术领域,中国的优势也逐渐显现。稀土就是个好例子,全球90%的稀土加工在中国完成。 美国F-35战机每架需要417公斤稀土,一旦供应受阻,87%的美国军工生产线可能瘫痪。 7月份中国对美稀土出口从46吨增加到353吨,但仍低于正常水平,这种精准调控让人看到中国在贸易博弈中的筹码。

当然啦,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 数据显示,美国关税收入在2025年7月飙升至296亿美元,按这速度年收入可能达3080亿美元,但这些钱最终还是美国消费者在买单。 而且全球贸易也因此受到影响,世贸组织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从2.5%下调至1.8%。

那么这次“休战”能持续多久呢?美国财长贝森特曾表示,若中国动用“稀土牌”,美方将重启关税反制。 而中国则通过阶段性放宽稀土出口许可,既展示“能控得住”的底气,又为后续博弈留空间。 这种“带安全绳”的策略,体现了中国贸易政策从全面封禁到分类施策的转变。

对于明年的展望,我觉得关税继续下调的可能性存在,但不会一帆风顺。中美之间的结构性分歧还在,特别是在产业补贴、技术管制这些深层次问题上。 但双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决定了“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逃不开的现实。 这次“双暂停”至少为双方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企业可以抓紧这段时间调整布局,开拓多元化市场。

其实全球化走到今天,供应链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超市货架上中国商品的空缺难以迅速填补,而美国稀土库存仅能维持三个月。 这种深度交织的关系,不是简单加征关税就能解开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双方最终选择回到谈判桌前,因为对抗的代价,实在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