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当樊振东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全运会,无暇现身公众视野,央媒却每日更新“每天樊振东”的特别报道,引发热议不断

我说真的,咱们这些吃瓜群众,每天不都是被各种热搜推着走吗。这不,最近刷到樊振东这事,真是把我给看乐了,又有点说不上来的憋屈。你说人家运动员,大伙儿都知道,备战大赛那真是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半用,哪有功夫天天在镜头前晃悠。结果呢,央媒这边,每天一个“樊振东特辑”,搞得跟连续剧似的,这是什么操作?

讲道理,运动员的重心是比赛,是训练。尤其是像樊振东这种级别的选手,他现在可能正趴在训练场上,汗水都把衣服浸透了,心思全在球台上,琢磨着怎么把技战术再磨砺得更精妙一些。他可能连手机都没时间多看一眼,更别提去关注什么热搜、什么报道了。这一点,咱们普通人也能理解,谁工作不忙,谁没个专注的时候?

可就是这样,媒体却硬生生给“造”出了一个“每日樊振东”。我看到有网友就说了,这不就是“人在家中坐,热搜天上来”吗?真有点哭笑不得。我们普通观众,其实就想看比赛,看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风采和拼搏,这才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想想去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吧,那会他打得真是漂亮,每一拍都带着力量和智慧。根据国际乒联在2023年官方发布的数据,他在男单世界排名榜上长期占据前列,那靠的是实打实的成绩,是每一场比赛的胜利累积起来的。而不是靠这些场外的“特别报道”硬推出来的。

这种每天更新的“日常”,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训练片段、一些采访旧料,甚至是一些剪辑出来的花絮。你说这些东西不好吗?也行,但每天都这样,就有点过度消费的意思了。好比一道菜再好吃,你天天吃,顿顿吃,也总会腻吧?运动员的形象塑造,难道不是应该更立体、更自然一些吗?非得搞成这种“打卡式”的报道,我觉得,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也是类似的节奏,某个流量明星,明明在剧组里拍戏,结果经纪公司为了维持热度,硬是把她吃个饭、走个路都剪成Vlog发出来。当时我就在朋友圈吐槽,这不就是把粉丝当傻子吗?现在看樊振东这事,虽然性质不一样,但某种程度上的逻辑,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处。

难道就不能让运动员安安静静地训练吗?等到比赛那天,他们带着最好的状态站上赛场,用实力说话,这不比任何花哨的“每日特辑”都强百倍吗?我们观众等的就是那一刻的爆发和精彩。那些刻苦训练的汗水,那些背后付出的努力,最终都会在赛场上得到最好的呈现。

而且,这种做法,会不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他可能根本没心思去想这些,但他周围的人、媒体、甚至网友,都在关注这些“特别报道”的流量和反馈。万一成绩有波动,会不会有人把这些奇怪的场外热度,也算到他头上?这不是给他徒增烦恼吗?竞技体育本身就很残酷了,就别再加码了吧。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为了保持运动员的曝光度,维持关注度。但这种曝光,是不是应该有度?是不是应该更符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你总不能让人家一个拼命训练的运动员,一边流汗一边还得分心去配合媒体的“日常打卡”吧。这不合情理。

我就想问问,这种每天一次的“樊振东”,到底谁更需要?是希望看到真实比赛的观众,还是需要某种流量数据来维持关注的平台?这问题,还真有点意思。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