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要求所有员工品尝罗永浩菜单的情况、原因、影响及启示
一、事件核心情况
2025年9月12日,西贝餐饮集团要求全国门店员工品尝罗永浩此前消费的13道菜品(即“罗永浩菜单”),并进行复盘优化。这一举措源于罗永浩对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的公开质疑,以及西贝为自证清白而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明确表示,此举旨在通过内部体验提升菜品质量,并强调“西贝本身没有预制菜”。
二、事件原因分析
罗永浩的质疑引发舆论危机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文吐槽西贝菜品为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言论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西贝菜品质量的广泛质疑,导致门店客流量和营收下降(如成都万象城店单日营收减少约2000元)。西贝的“双线反击”策略
法律层面:贾国龙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强硬维护品牌声誉。产品层面:推出“罗永浩菜单”,并要求全国门店员工品尝复盘,试图通过内部优化提升菜品质量。透明化举措:公开13道菜品制作流程,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并允许顾客参观后厨,以证明菜品为现制。
预制菜定义争议西贝认为其菜品不符合国家六部委对预制菜的定义(工业化预加工、加热即食),而属于门店现加工范畴。但消费者普遍认为,“非当天制作”即与期待的“新鲜现做”不符,西贝需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菜品质量。
三、事件影响
对西贝的影响
品牌声誉:员工品尝菜单的举措部分挽回了公众信任,但“选择性透明”(如避开半成品存放区)可能削弱公信力。经营策略:通过内部复盘优化菜品质量,但需承担额外成本(如员工培训、食材损耗)。法律风险:若起诉罗永浩成功,可遏制类似言论;若败诉,可能面临更大舆论压力。
对消费者的影响
知情权:消费者通过员工体验分享,可更直观地了解菜品新鲜度和制作方式。选择权:西贝承诺“不好吃不要钱”,赋予消费者退单权利,提升了用餐体验。
对行业的影响
预制菜监管:事件凸显预制菜定义模糊问题,推动行业明确标准(如中央厨房半成品是否属于预制菜)。透明化趋势:消费者对餐厅透明度的要求提高,可能促使更多企业公开食材来源和加工流程。危机应对范本:西贝的举措为行业提供了“直面争议、主动优化”的危机应对模式。
四、事件启示
企业应对策略
内部优化:通过员工体验收集反馈,快速调整菜品质量(如调整预制与现制的配比、加热工艺)。透明化沟通:主动公开菜品制作流程和食材来源,避免“选择性透明”引发的信任危机。法律武器:对恶意诋毁行为,需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避免声誉持续受损。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主动询问:消费者点餐时可询问菜品是否为现制或隔夜复热,避免被动接受“猫腻”。利用退单权:若菜品不符合预期,可依据西贝“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行使退单权利。
行业规范建议
统一标准:明确预制菜和“前置处理”的定义,减少因概念模糊引发的争议。强制标注: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制度,要求餐厅在菜单上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主要原料及加工方式。第三方检测:建立预制菜认证体系,由权威机构检测并公示结果,增强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