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关于此次阅兵的目的,这是听到的,俄记者最有正义感的回答他说此次阅兵为什么要害怕呢?阅兵只是捍卫历史真相,要全世界知道,为

红场阅兵为何让西方坐立不安? 一位俄罗斯记者道出真相:“我们为什么要害怕? 阅兵只是捍卫历史真相,要让全世界知道为了和平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 谁想篡改二战历史,谁就将付出惨痛代价! ”

202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在这里举行。 1.5万名官兵、300余件军事装备列队通过红场,其中包括经历过乌克兰战场检验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和“阿玛塔”主战坦克。

这场阅兵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展示,成为俄罗斯国家意志与战略意图的复杂符号。

普京总统在讲话中七次提及“西方集体”,强调“历史正在重演”,将当前冲突与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进行隐喻式连接。这种历史叙事的重构,使阅兵式成为国家认同的强力粘合剂——通过唤起民众对“伟大卫国战争”的集体记忆,将现实困境转化为“神圣抗战”的精神延续。

阅兵式上展示的T-34坦克,堪称钢铁洪流的精神图腾。 在现代化装备云集的阅兵式上,这辆老旧的坦克总是压轴出场。 它在二战中曾横扫纳粹德军,是苏联红军“乌拉冲锋”的象征。

俄罗斯媒体曾说:“遗忘历史等于背叛,而T-34的履带永远碾碎背叛者的谎言”。

“不朽军团”方阵令人动容,是家族记忆与国家叙事的交融。 士兵们手举二战老兵照片组成方阵,这些泛黄照片中的面孔,可能是士兵的曾祖父或同乡战友。

通过“一人受阅,全家光荣”的仪式,俄罗斯将家族记忆升华为国家认同。

此次阅兵最引人注目的国际元素是中国的高规格参与。102名解放军仪仗队员以整齐划一的步伐走过红场,成为规模最大的外国方队。

普京盛赞其为“阅兵式上的亮点”。 中方不仅派代表团出席,还签署了未来五年的军事技术合作路线图。

解放军仪仗队的表现不仅是军事礼仪的展示,更成为中俄人文共鸣的载体。 队员在彩排中以俄语高呼“中俄友谊万岁”,与当地民众合唱《游击队之歌》,甚至主动调整持枪姿势避免误伤观众。

这些细节传递出超越政治的合作温度。

数千名中国留学生挥舞国旗、将莫斯科街头变为“中国主场”,进一步强化了两国民间的情感联结。俄罗斯时间5月3日14时,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馆联合圣彼得堡地标景点彼得保罗要塞举办室外音乐会,中俄两国艺术家们使用要塞的大钟敲响《红旗颂》《在太行山上》《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以纪念中俄两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80周年。

俄罗斯各界也在密切关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俄罗斯全俄广电新闻频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俄新社和塔斯社等主要官方媒体也都在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实时更新阅兵的消息。

俄罗斯普通民众对北京的纪念活动也十分关注。 许多俄罗斯人都通过新媒体平台观看阅兵的精彩片段。《俄罗斯报》第一副主编切尔尼亚克以《来自东方的支持》为标题发表署名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军队在二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中指出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使中国实至名归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回顾历史,200多名苏联飞行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壮烈牺牲,血洒长空。 从1937年在南京上空秘密参战至1941年撤离,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采取轮换形式,先后有2000多名飞行员参战。

1944年2月,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克尔在执行轰炸香港九龙启德机场的任务时被日军炮火击中,被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营救。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仅东江纵队就先后营救国际友人100多人以及10多名被日军击落的美国飞行员。

1941年6月,一封来自延安的密电放在了苏联领导人的案头。 这是一份珍贵的战略情报,内容是德国即将进攻苏联。 提供这份情报的人叫阎宝航,是中共优秀的地下情报人员。

对于这份情报的价值,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说:“苏联红军总算提前了24小时进入紧急战备,得以免遭灭顶之灾”。

俄罗斯经济学家科瓦契奇指出,铭记历史是避免悲剧重演的前提,而中俄共同维护二战史观,正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阅兵式上,俄军展示了S-400防空系统、“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等核心装备,并首次亮相“天竺葵-2”无人机等新型武器。

这些展示凸显了俄罗斯在无人作战和远程打击领域的技术突破。

受国际制裁影响,今年参阅装备呈现出明显的“国产化”特征。 T-14“阿玛塔”坦克、S-500防空系统等新一代武器悉数亮相,其中63%的装备经历过乌克兰战场检验。

这种“实战化展示”既是对军工自主成就的彰显,也暗含对西方技术封锁的回应。

参阅部队中特别设置了“特别军事行动英雄方阵”,参战官兵佩戴“圣乔治丝带”接受检阅,将战场荣誉与历史荣耀进行仪式性嫁接。

与往年不同,2025年阅兵首次邀请中国、印度、中亚国家等“全球南方”代表观礼,却未见传统西方盟国使节。 这种外交姿态的调整,配合普京关于“多极化世界秩序”的演讲,构成地缘政治信号的系统释放。

分析人士注意到,参阅装备中电子战系统和无人机比例增加35%,恰恰对应乌克兰战场经验教训。 莫斯科通过武器展示的“技术叙事”,向潜在合作伙伴证明其军事工业的持续活力。

俄罗斯胜利日阅兵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宣言。 它通过军事展示、国际协作和文化互动,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战略叙事:对内凝聚民心,对外抵御压力,同时以中俄协作为轴心,推动多极化世界的形成。

有人说阅兵是秀肌肉,但你想过没有,当历史的真相被一点点蚕食,当牺牲者的贡献被刻意遗忘,除了庄严地展示实力与决心,还有什么方式能够捍卫那段不容篡改的历史?

西方总在质疑红场阅兵的“威慑意味”,但他们可曾记得,正是这些他们现在质疑的国家,在80年前付出了数千万生命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格局。

当北约不断东扩,当二战历史被某些国家刻意扭曲,俄罗斯用阅兵这种方式告诉世界:历史不容背叛,正义必须伸张。

看看那些老兵的眼泪,听听《游击队之歌》的旋律,你就会明白,阅兵不仅仅是武器的展示,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对那些为和平付出生命的人的最高致敬。

俄罗斯记者说得没错:“为什么要害怕?阅兵只是捍卫历史真相。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对正义的坚守,以及对和平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