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要来中国,但又不全来。
人会到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跟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坐在一起谈合作。这是一个姿态,一个在美国加征关税、施压印度买俄罗斯石油的背景下,做给华盛顿看的姿态。
但峰会一结束,他立刻就走。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盛大阅兵,他的位子会是空的。
这才是关键信号。来开会,是生意,是务实。留下看阅兵,那是政治,是站队。莫迪的算盘,打得非常清楚:他要利用中国来平衡美国,但绝不想到达一个让美国认为他“倒向中国”的临界点。
这套操作,莫迪玩得越来越熟。就在几个月前,莫斯科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红场阅兵,普京的请柬早就发到了新德里。莫迪一开始也答应得好好的,但临到最后关头,突然变卦,只派了个低级别官员过去。
莫斯科的脸色当然不好看。印度军队超过七成的武器装备都流着俄罗斯的血液,这种关键时刻的背刺,比任何外交辞令都伤人。
为什么放普京的鸽子?时间点很微妙。阅兵前夕,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袭,新德里指责巴基斯坦是黑手,双方边境立刻剑拔弩张。这时候,印度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美国的支持。所以,一张去莫斯科的机票,就成了向华盛顿递交的投名状。
看懂了莫斯科这一幕,就很容易理解他这次对北京的“半心半意”。
他来中国之前,特意先绕道去了趟日本。东京送上大礼包:巨额投资,外加帮印度建高铁。莫迪也投桃报李,在一些涉及中国的问题上,附和了日本的立场。拿了日本的好处,怎么好意思转头就去参加一个让东京极其敏感的阅兵庆典?面子上过不去。
更深层的原因,是莫迪被两种力量牢牢捆住:一个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另一个是他自己煽动起来的国内民族主义。
和美国“闹别扭”,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要个好价钱,而不是真的要掀桌子。印度还想买美国的F-35,还想融入西方的产业链,这条路不能堵死。参加中国的阅兵,这个象征意义太强,强到足以让白宫的鹰派们把他彻底划到对立面。这个风险,莫迪不敢冒。
在国内,他更是走在钢丝上。他本人就是靠着煽动民粹情绪上台的,现在反过来被这种情绪绑架。不久前,印度空军刚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吃了亏,而巴基斯坦背后站着谁,印度人心里一清二楚。这种背景下,如果总理兴高采烈地去北京看阅兵,国内的反对派和媒体会怎么说?“向中国示弱”、“抱中国大腿”的帽子扣下来,他的政治基本盘就要动摇。
所以,不参加阅兵,对莫迪而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既向中国示好,获得了对抗美国的筹码;又安抚了美国和日本,保住了西方的关系;同时还照顾了国内的情绪,维持了“强大印度”的形象。一箭三雕。
土耳其的埃尔多安,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作为北约成员国,他不可能和中国走得太近。更何况,土耳其在二战时与纳粹德国关系暧昧,向其出口战略物资,这段历史让埃尔多安站在中国的阅兵观礼台上,多少会有些尴尬。
但埃尔多安的处境,反而凸显了莫迪的投机性。土耳其有北约的硬约束,有历史的旧包袱,他的不便,外界可以理解。而莫迪鼓吹的“独立自主”大国外交,听起来很动听,实际上却更像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他的每一个外交动作,出发点都不是坚定的战略抉择,而是对中美俄日各方脸色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反应。
对北京来说,莫迪和埃尔多安能来参加峰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意味着在美国极力编织的包围网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我们对他们的期待,也从来不是并肩作战,而是别在背后使绊子,别添乱就行。
莫迪的算盘打得再精,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在一个巨头博弈的时代,骑墙的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今天可以靠着左右逢源获利,明天就可能因为立场模糊而被双方同时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