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印度的高铁为啥就是建不起来,是阴谋、是盾构机还是“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我也纳闷,这年头一切都能甩锅,那印度高铁这口大锅,到底飞向了谁头上?这不,最近网上吵得厉害,连印度本地网友自己都掐起来了,有人直接开怼:别只会喊卡脖子,咱们问题比这深!
这事说起来还挺魔幻,甚至有点“喜剧”和“悬疑”混搭的味道。
今年6月,印度自己的“大国梦”就被三台盾构机卡在了脖子上。
这三兄弟,是标准的德国设计加中国制造,原计划去年就应该到孟买。
可咕咚一下,现在还滞留在广州港,不走了。
印度媒体很快就炸了,说中国“故意刁难”。
可真相嘛,还真有点让人翻白眼。
原来印度拖了厂商3000万美元的尾款,还想拖着降价。
说白了,人家那套路,叫“尾款杀猪盘”,玩得溜得很。
之前中企的货到了港口,买家直接消失,货给拍卖了。
德国厂商也吃过亏,被拖得痛不欲生。
这次中国没惯着,去年出台了出口管制,看你不把钱补齐,也甭想带走盾构机。
更逗的是,印度那边还整活,把进口盾构机刷成了印度国旗“三色版”,对外宣传“国产突破”。
你以为就刷了机器?人还不让进。
中国技术人员签证申请,印度一句“安全考虑”,就卡住了。
设备怎么组装啊?
本来以为这招够阴险,没想到连德国工程师都吃了哑巴亏。
人家部件搁在仓库,没人动。
盾构机在港口晒太阳,印度高铁计划连动一下都动不了。
这事儿呢,在印度网友圈里也不是谁都脑子一热跟着闹。
有个当地旅游博主放了段中国高铁小视频,直接火出圈。
视频里中国高铁噌一下350公里飞奔还有按摩座椅,乘务员帮忙改签,离谱到印度网友评论区直接“爆炸”。
有网友感叹:中国活在未来!
还有说:早知道就全让中国来修了,省心。
也有人开始“攀比”,中国高铁四个多小时能从北京飙到上海600多公里。
印度火车呢?
反手一查,钦奈到班加罗尔177公里要跑4小时20分钟。
你没看错,比中国慢了不止一截子。
自家以为很光荣的“致敬印度号”最高才能飙到160公里,大部分地段只能开80,跟摩托车抢道差不多。
于是,就有人发酸了:别买中国货了,支持印度制造才是出路。
可是,打脸很快就来了。
有网友直言:做梦都不要这么敢做,清醒点吧,没那基因,今生注定追不上中国。
咱先不急着结论,回头瞅一眼印度高铁史诗级大型连续剧——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这条508公里的高铁。
日印两国本来商量2023年通车,结果再一等,逐年推,现在直接跳到2031年了。
日本那边本来特别上道,0.1%的利率贷了50年,简直就是送钱。
但十年间,成本翻了一倍多,从1.8万亿日元跳到3.5万亿,进度还不如蜗牛。
连10%都还没修完。
你以为日本愿意吗?
唉,人家也无奈啊。
这里的戏多了去了。
单是修一公里铁路,印度就要上下敲盖160个公章,交到37个政府部门过审批。
有的官员会以调整风水为理由,要求改路线。
征地的负责人因为受贿还进去了。
最现实的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经济最强,可征地只完成30%,农民直接甘蔗杆拦路,奶农反问政府补贴,补得还抵不上他们家牛奶一年卖的钱,不搬。
可神奇的是,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征地完成97%。
这里还闹过不少技术闹剧。
印度本来强行要求零部件在地本地化,结果工厂的螺栓只有60%合格。
有人为了糊弄检查,用PS技术一键多发,把一段桥墩数据复制到不同地方,凑数。
日方合作方最后苦笑:我们把新干线都带过来了,可人家也不按流程走,能有办法?
你要说印度的困局就是盾构机的问题,显然太浅薄了。
说穿了,制度面的矛盾比表面上的“卡脖子”要深刻得多。
咱对比一下中国。
高铁网络全世界最长,四万多公里。
有些线路亏钱,宁愿一直开着,还不是为民生?
青藏铁路冻土带,每年都亏,修了15年,但是拉动了整个西藏的经济。
贵州高铁站一天没几班车,却让农货能直接走出大山。
这些项目,不单为回本,更多是政府兜底,举国买单。
印度那边怎么操作?
项目一立项就充满了政治算计。
莫迪上来就是包装:印度智造,印度制造,脸面都要有。
但资金基本靠日本贷款,关键技术能买就买。
还没完,路线多次被地方权贵控诉,被迫改线,结果全改高架桥直接再加13亿美元。
本土化生产也得强推,国产列车时速本来能320,结果260都达不到,结果呢?打肿脸充胖子。
更别提社会治理能力的鸿沟。
中国三年修完雅万高铁,印度到现在连拆迁通知都没发下去。
你知道吗,印度早在1853年就布下亚洲最早的铁道网。
可是一百多年后,钦奈到班加罗尔不过200来公里,人家还得折腾四个多小时。
有网友苦味自嘲:我们的高铁都被蜗牛追上了,莫迪却只会喊口号,说要赶超中国。
你说讽刺不讽刺?
其实,到这里还没讲明白印度难处的全部。
社会环境那关,外资怎么混?
中国保变电气在印度苦熬13年,砸下三个亿人民币,培养了200名印度本地工程师。
一年利润只有3万,直接亏出新高度,最后1.3亿转手,血亏。
这根本不是个例。
在印度搞手机供应链,中国的小企业死了大半,小米、荣耀也遭遇查账,账户被冻结;德国大众被罚十几亿,英国公司也背了天价赔偿。
莫迪这ABC政策(不买中国产品),实际直接把制造业占比压到新低,五十年来最惨。
口口声声想搞“印度制造”,世界看看,干着干着成了“外资坟场”。
投资是靠绘大饼骗进来的,结果政策又各种反向操作,明里支持外资,实则各种限死路。
表面看起来高大上的产业政策,也就是技术转让“甩锅神器”。
企业最后大概率是,教会了徒弟,顺带把自己逼走。
没那核心技术,更没有新市场。
再退一步说,技术和产业本来就不是一两张嘴、一两台机器能解决的。
体制啊,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中国政府认认真真地替百姓考虑,有利于国计民生,哪怕账上亏钱也顶着修。
印度就不一样喽。
只要面子在,政治效果到就行了。
印度高铁的存在感更像是一场“政治作秀”。
你说靠这样想旺盛出高铁王国,做梦还没有做全套。
照这个趋势下去,制度一天变不了,别说趁早赶中国高铁,小目标完成一下都难。
明摆着的路摆在那,偏偏总有人要绕过去,非得撞南墙。
今天这件风波,网上热议还没消停。
看似是盾构机,不就是个借口吗?
实则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你想拿“外力”当挡箭牌,就是掩耳盗铃。
自家大门槛一天迈不过去,卡脖子迟早还得重演。
要说制度就算不上神器,有它的困境和周期病,可人家中国的体制优越性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面对现实,主动变革才有希望。
印度如果抱着二十年前的执政理念死磕高铁,结果绝不会是奇迹,极有可能是闹剧再上演。
不是一句技术引进、设备升级就能搞定的。
终归是社会运行方式有根本差距。
表面看是盾构机的出口纠纷,背后藏着满满体制的积弊惯性。
说到底,印度要想真正迎来世界级的高铁发展,不只是给盾构机刷漆、换签证、搞些花活儿那么简单。
真想超英赶中,咱感觉还是得从制度层面动点真格子的棋。
话又说回来,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华丽转身”这回事。
痛定思痛,推倒重来,才有未来可期。
你觉得印度高铁能等到通车那一天吗?觉得有没有可能改变现有体制?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呗。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