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合肥GDP飙到6514.7亿,同比涨了6%,在长三角那可是跑得相当快。但仔细看看底下的区县,差别可就大了。包河、蜀山这些头部城区越来越强,可肥西却有点跟不上,反倒是庐江异军突起。这背后,其实是产业转型时,老办法不好用,新路子还在摸索的事儿。
蜀山区今年上半年GDP748.78亿,涨了6.1%,第三产业占比87.6%,人均GDP8.6万元,差不多1.2万美元,在长三角算是首个“人均发达经济体”了。这秘诀在哪呢?
科学岛的20个大科学装置聚在一块,量子、核聚变这些领域发力,能量可不小。就像一堆高手凑在一起,总能搞出点厉害的东西。科大讯飞的AI平台服务了超10万家企业,就像给这些企业安上了智能大脑,让它们跑得更快。
天鹅湖的28栋楼宇,每栋都能贡献亿元税收,现在中国环境谷还形成了700亿营收的产业链闭环。以前是单栋楼厉害,现在是一群楼组成了一个厉害的圈子,这变化可不小。
包河区的服务业那是相当厉害,金融和流量是两大引擎。金融投资一下子暴增802%,这背后是有制度创新在帮忙。沪深交易所安徽基地在这,就像一个磁场,把很多资本都吸了过来。
骆岗公园成了“超级场景中心”,每天都有上万游客,这直接带动了消费,社零总额达到555.7亿。大家来玩了,自然就会花钱,经济也就跟着活起来了。
庐阳区是老城,但也有隐形冠军。徽商银行作为一个税收能达10亿级的单体,就像一个杠杆,撬动了不少金融后台经济。仪器仪表产业园里,量子磁力仪打破了垄断,技术上实现了大跨越,这在硬科技领域可是很了不起的突破。
肥西县上半年GDP564亿,还下降了1.9%,工业投资也降了22.7%。这是为啥呢?
新能源汽车链出了问题,比亚迪的订单被分走了,江淮工厂的产能就闲下来了。就像一条链子断了一环,整个机器都转不顺畅了。而且土地红线卡得紧,逼着G60药谷搞“工业上楼”,也是没办法的创新。单一产业依赖的风险,在这儿体现得明明白白。
庐江县以13%的增速拿到全市第一,这可不是随便来的,是资源型城市下的“锂电赌局”。
上游的矾山锂矿,大家都在抢开采权,谁拿到了谁就有了先机。中游和宁德时代绑得很紧,拿到了40%的订单,这既是机会,也有风险,万一宁德时代那边有变动,庐江也会受影响。下游的巨成储能电池出口欧洲,还能有技术溢价,赚的可不止是辛苦钱。
长丰县和肥东县走的路不一样。长丰县的比亚迪基地增长了74.9%,但配套有点跟不上,本地化率才45%,供应链安全得敲警钟了。就像一个人跑得很快,但鞋子不合脚,迟早要出问题。
肥东县的国轩高科在电池技术上有突破,210Wh/kg的电池技术,吸引了15家配套企业聚集过来。技术厉害,自然能拉来小伙伴一起发展,这潜力可不小。
瑶海区日子不好过,常住人口少了5万,企业开工率还不到70%,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人少了,企业生意不好做;企业不行了,人更留不住。好在G60物联网产业园在搞“传感器突围计划”,希望能打破这个圈子。
巢湖这边也挺矛盾,有54万游客带来的文旅热潮,但规上工业企业只有38家,产业有点空心。想搞半导体材料产业园,还因为环评问题延期了,生态红线和工业发展怎么平衡,真是个难题。
庐江要实现800亿的目标,锂价波动10%对增速影响可不小,就像走钢丝,一点晃动都可能有大影响。肥西的千亿目标保卫战,得看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能不能置换好,找到新的平衡点。蜀山和包河的科创走廊,能不能诞生合肥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也值得期待。
关键技术上,国轩的固态电池、庐阳的量子传感,什么时候能大规模应用,很关键。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能不能扩容,也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说到底,合肥各区县GDP增速不一样,表面看是数字变化,实际上是产业链谁说话算数的重新分配。以后土地带来的好处少了,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新的经济版图里当老大。合肥这些区县的发展,也给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不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