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羡慕。云南俩小伙捡到126朵鸡枞

雨后的山林里,泥土还带着腥味的湿气。

小张一脚踩进松软的腐殖层,腐叶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他弯腰拨开一片落叶,突然倒吸一口凉气:"我滴个乖乖!"眼前灰褐色的鸡枞像雨后春笋似的,一窝蜂从土里钻出来,挤挤挨挨好不热闹。

小李闻声凑过来,手里的树枝差点掉地上:"这得有多少啊?"小张已经掏出手机开始录像:"别愣着,赶紧挖!这波要发了!"他手指头都在发抖,镜头对准地上那一片鸡枞,嘴里还念叨着:"老铁们看好了啊,今天带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菌窝'!"

两个人跟打了鸡血似的,一个负责挖,一个负责拍。小李把树枝削尖当铲子,手法那叫一个娴熟,轻轻一撬就是一朵完整的鸡枞。"第87朵!"小张对着镜头比划,直播间里弹幕刷得飞起:"这手速绝了!""云南人开挂了吧?""这得值多少钱啊?"

半个钟头不到,126朵鸡枞整整齐齐码在背篓里。小张抹了把汗,心里美滋滋地盘算:按市场价30块一朵,这一早上就挣了小四千,顶得上在城里打工半个月。不过更值钱的是手机里的视频,发出去肯定能爆。

"你说这些人光知道眼红,哪晓得咱们多不容易。"小李揉着发酸的腰说。去年这时候,隔壁村的老王就是贪多,把毒鹅膏菌当鸡枞采回去,结果全家躺进ICU。小张想起这事就后怕:"可不是嘛,那红伞伞白杆杆的玩意儿,看着是漂亮,要命啊!"

云南人都知道,采菌子是个技术活。鸡枞这东西最讲究时机,早一天还没冒头,晚一天就开伞烂地里。更别说那些藏在落叶底下的毒菌,一个不留神就能要人命。雨季的山路特别滑,前脚可能踩着菌窝,后脚就可能滚下山坡。

直播间里有人问:"这么多菌子,是不是山里到处都是啊?"小张笑着摇头:"兄弟你想多了,这玩意儿认窝的。找到一窝就能薅一片,找不对地方跑断腿也白搭。"他撩起裤腿给大家看膝盖上的疤:"看见没?去年为了追'头水菌'摔的,差点没把门牙磕掉。"

说起来这鸡枞也怪,就爱长在固定的地方。老辈人说这是"鸡枞窝",找到了就是找到了聚宝盆。小张爷爷那会儿,采到鸡枞都是自家吃或者送人。现在可不一样,网上随便发个视频都能火,更别说真能卖上好价钱。

126朵鸡枞的视频发出去不到俩小时,播放量就破了50万。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算账说这得值多少钱,有人问具体位置想去碰运气,还有杠精非说是摆拍。小张也不恼,又发了段采菌子的教程视频,教大家怎么分辨毒菌。

其实采菌子这行当,看着轻松,门道可多了。除了要会认路认菌子,还得懂天气。暴雨过后最适合采菌,但山路也最危险。小张他们村去年就有个外地来的,不听劝非要进山,结果迷路困了一晚上,找到的时候都冻得说胡话了。

鸡枞在云南人眼里是个宝,炖汤鲜得能让人吞掉舌头。可要是不懂行的人,真不建议随便尝试。那些在网上嚷嚷着要来云南"捡钱"的,怕是不知道这钱有多难挣。小张每次看到这种评论就摇头:"真当山里钱好赚呢?"

背篓里的鸡枞已经联系好买家,下午就有人来收。小张罗着把菌子分装,特意留了几朵准备晚上炖鸡。他对着镜头晃了晃手里的鸡枞:"看见没,这才是正经八百的'山珍',比那些网红餐厅的强多了!"

直播间有人问他们明天还去不去,小李摆摆手:"得看老天爷赏不赏脸。"采菌子这事儿,三分靠技术,七分靠运气。有时候跑断腿也找不到几朵,有时候随便溜达就能撞大运。像今天这种126朵的,真真是撞上大运了。

雨又开始淅淅沥沥下起来,山里的雾气渐渐漫上来。小张收拾好装备准备下山,临走前又看了眼那个菌窝。他知道,过几天这里还会长出新菌子,但能不能再找到,就得看缘分了。毕竟山里的东西,从来都不是随便就能拿走的。

本文就是要把正能量给传递出去,把社会的主流旋律给弘扬起来,可没带一点不良的引导哦。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立马进行改正或者删掉相关内容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