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在家吃早餐的暖,和出门吃的鲜,都是日子的好开头

清晨六点半,闹钟刚响第三遍,王磊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弹起来。

他眯着眼睛摸进厨房,冰箱里昨晚剩的米饭正等着他。

十分钟后,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粥上了桌,配上自家腌的咸菜,那叫一个舒坦。

隔壁张阿姨总说:"小磊啊,你这早饭也太素了,年轻人得吃点硬货。"他嘿嘿一笑:"您不懂,这碗粥下肚,比啥都踏实。"

街对面的早餐铺子早就热闹起来了。李老板的煎饼摊前排着长队,面糊在铁板上滋啦作响的声音隔着老远都能听见。刚下夜班的小张揉着发酸的后腰,掏出手机扫码:"老板,老规矩,双蛋加肠,多放辣子!"李老板头也不抬,手上的铲子翻飞:"得嘞,这就给您安排上!"热腾腾的煎饼递到手里,小张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哈气,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美团最新出的那份早餐报告说得挺在理,超过六成上班族跟王磊一样,宁愿早起二十分钟在家对付一口。剩下三成多是像小张这样的,就爱这口现做的热乎劲儿。要问为啥,在家吃图个省心,出门买要的就是这个烟火气。老北京人讲究"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上海人偏爱"四大金刚",广州人离不了早茶,这早餐里的门道,够写本百科全书了。

王磊捧着粥碗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早点摊。卖豆浆的刘叔正跟熟客唠嗑:"今儿这豆子可是新磨的,保准香!"得,那给我来两碗,一碗甜的一碗咸的。"这对话每天都能听见,却从来不觉得腻味。热豆浆的蒸汽在冷空气里打着转儿,混着油条的香味,勾得人肚子直叫唤。

写字楼下的便利店永远挤满了人。穿西装打领带的小伙子抓着三明治就往收银台冲,后边的大姐急得直喊:"别挤别挤,我这豆浆要洒了!"收银员手脚麻利地扫码装袋,嘴里还念叨着:"加热是吧?知道知道,微波炉转三十秒。"这场景每个工作日都在上演,跟打卡一样准时。

武汉的热干面摊主老陈天没亮就起来掸面,芝麻酱的香味能飘出半条街。来吃的都是熟客,不用开口,老陈就知道谁要加辣谁不要葱。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天天来,有回出差半个月,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奔这儿:"陈叔,想死您这口了!"老陈笑得见牙不见眼:"等着,给你多搁点萝卜丁!"

广州的茶楼里,退休的周伯正慢悠悠地品着虾饺。一笼四个,他非得数着吃:"第一个尝鲜,第二个品味,第三个过瘾,第四个..."话没说完,筷子又伸过去了。服务员阿芳端着普洱茶过来:"周伯,今儿这普洱可是新到的,您给品品?"好好好,还是阿芳懂我。"周伯眯着眼睛啜了一口,满脸写着满足。

王磊的粥喝完了,碗底还剩几粒米。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拿筷子扒拉干净。老妈总说这叫"福根",不能浪费。楼下李老板的煎饼摊开始收摊了,最后一勺面糊在铁板上摊开,变成一张金黄的饼。小张咬着煎饼往地铁站跑,差点撞上遛弯回来的张阿姨。"慢点儿!"张阿姨扯着嗓子喊,"这年头年轻人吃个早饭都跟打仗似的!"

便利店的微波炉"叮"的一声,西装小伙抓起早餐就往外冲。收银员在后面喊:"找零!"小伙子摆摆手:"存着,明儿还来!"武汉的热干面摊前,老陈开始收拾家伙什,眼镜小伙帮忙搬凳子:"陈叔,明儿给我留碗蛋酒呗?""成,给你温着!"广州茶楼里,周伯掏出老花镜看报纸,阿芳又给续了杯茶。

太阳升高了,早餐的热闹渐渐散去。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不同的香味,街边的摊贩收拾着最后的家什。王磊把碗放进水池,突然想起冰箱里还有半袋速冻包子。"明儿换个花样?"他琢磨着,顺手把闹钟调早了十分钟。楼下李老板推着车往家走,车轱辘吱呀吱呀响,跟小张手机里外放的早间新闻混在一起,成了这座城市最熟悉的晨曲。

本文就只是用来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能量啦,可没有要去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想法哟。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就赶紧联系我们哈,我们会很积极地配合去把问题给解决掉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