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抗日剧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八路军的军帽上通常有两颗扣子。对于这两颗扣子的作用,网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它们代表着数字“8”,也有人说它们是用来固定帽徽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颗扣子真正的用途。
《亮剑》中的八路军独立团指挥官名叫李云龙。
从八路军军帽的起源来看,它与国军军帽、德国山地帽以及奥匈山地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帽子的源头——奥匈山地帽。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山区帽子
奥匈山地帽最早是民间滑雪时戴的帽子,1906年开始成为帝国皇家山地部队的标准装备。这种帽子的最大特色是帽檐上有一个可折叠的护耳部分。在寒冷的季节里,护耳可以放下,保护士兵的耳朵和脖子,同时护耳的设计能够让士兵的脸部完全暴露在外。护耳前方有两个纽扣和扣眼,放下时可以将两片护耳在下巴处扣紧。不用的时候,可以把护耳折叠起来放在帽檐上,并用纽扣固定。
1908年奥匈帝国的山地军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奥匈帝国山地部队
德国登山帽
一战期间,德国也组建了自己的山地部队,和奥匈帝国的山地部队一起在阿尔卑斯山作战。当时,德国山地兵戴的是无帽野战帽,看到盟友戴的奥匈山地帽后,他们很羡慕。到了1915年,德国山地兵开始使用山地帽,并获得了奥匈帝国皇帝颁发的雪绒花徽章作为象征。德国的山地帽设计与奥匈帝国的类似,但把皮革帽檐改成了灰色羊毛帽檐,这样更轻便,可以随意折叠。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山地帽仍然在德国国防军中使用。由于这种帽子轻便实用,德国国防军在1943年6月11日推出了M43通用野战帽,这款帽子的样式和山地帽几乎一样。从此,山地帽的使用范围从仅限山地部队扩展到了整个国防军。
德国山区帽子
二战时,德国有一支特别的部队,他们就是山地兵。这些士兵在崎岖的山地间作战,技术非常娴熟。他们擅长使用滑雪板和冰斧,能够在雪地和岩石间灵活移动。山地兵不仅需要强大的体能,还需要极高的军事技能。他们在战斗中展现出了出色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1918年,一些在德国受训的芬兰军官将山地帽带回了芬兰,并在内战期间广泛使用。1936年,芬兰军队推出了一款名为M36的野战帽,这款帽子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山地帽。与德国的野战帽相比,芬兰的野战帽显得更加低矮,并且在纽扣上方装饰有一个圆形的帽徽,其样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军帽非常相似。
芬兰的M36作战帽
1942年,芬兰的山地部队在苏联的战场上。仅从帽子来看,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是国军或是八路军。
国民党军队的帽子
1928年,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把首都设在了南京。蒋介石想学学德国的军事技术和经验,于是请了一些德国军事顾问来帮助改造国民革命军。1929年9月,国民政府第一次发布了《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1930年3月又发布了修改后的版本,1936年1月又出了《陆军服制条例》。从那时起,国军的陆军军服就有了统一的规定,最先在中央军校的学生队、教导队和中央部队换上了新军服。
国军的新军装最大的不同就是把以前的大檐帽换成了平顶圆筒帽。这种新帽子是根据德国顾问的设计,参照德国山地帽,并根据中国人的头型特别定制的,士兵们亲切地称它为“德式小帽”或是“战斗帽”。
国军的军帽和德国山地帽外形差不多,都有可以放下的护耳,寒冷天气里可以保护耳朵和脖子。平时护耳会折叠起来,用两个扣子固定在帽檐上。扣子正上方是圆形的珐琅彩青天白日徽章。不过,德国山地帽是用羊毛做的,而国军军帽是用棉布做的,所以保暖效果不如德国山地帽。
何应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八路军的帽子
1937年,按照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协议,红军正式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服主要包括军帽、军衣、军裤和军大衣等。军帽分为春夏用的单帽和秋冬用的棉帽。单帽和平顶圆帽顶、直通帽墙、弧形帽檐一样,还配有两个可以下翻的护耳,用纽扣固定,护耳上方有一个圆形珐琅彩青天白日徽。棉帽的样式与单帽相似,但在两侧增加了冬季用的护耳,可以放下保护脖颈,用纽扣或系绳固定。棉帽保留了单帽上的护耳和两颗纽扣。
影视作品中的解放军小圆帽
老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解放军棉帽形象
红军最初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时,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使用的布匹是用进口德国灰染料染制的。但1941年百团大战后,蒋介石因为八路军擅自扩编,停止了对八路军的物资供应,包括被服、粮食和弹药。于是,八路军开始自己在根据地用土办法生产被服,所以不同地方的被服颜色会有所不同。
八路军的军帽
八路军早期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这种帽徽是用搪瓷珐琅做的,无法在国内生产,所以由国民政府提供。国民政府按照3个师15个团(4.6万人)的标准提供被服,但八路军在1940年后兵力大幅增加,达到40万人,国民政府提供的被服根本不够用。而且八路军经常得不到稳定的供给,越来越多的八路军战士的军帽上没有安装青天白日帽徽,只保留了两颗纽扣。不过,也有一部分八路军一直佩戴青天白日帽徽,直到内战开始前。
在1944年的延安露天大会上,八路军的战士们都戴着有青天白日标志的帽子。
现在的实物显示,国军和八路军的军帽护耳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如图所示,这种帽子的耳朵部分是分开的,一边有一个纽扣,另一边有一个扣眼。佩戴时,有纽扣的一边会盖在有扣眼的一边上面。这种设计的军帽非常普遍。
如图所示,这款设计采用了连体的护耳,上面的纽扣并非用于连接,而是作为装饰之用。起初我以为这是为了简化生产而做的假护耳,但后来才发现自己想错了。由于国军和八路军的军帽帽檐较软,这种一体式的护耳在使用时可以跳过解开纽扣、下拉护耳再扣上纽扣的步骤,使用者可以直接将护耳越过帽檐向下拉,这样在战场上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可以看出,林彪戴的军帽是带有护耳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