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中国A股市场一片沸腾,四大核心指数,包括上证、深成指、创业板指以及沪深300,悉数创下年度新高。市场交易额甚至逼近1.8万亿元,狂热情绪迅速点燃。这牛市,真来了?
然而,所有狂欢似乎都在等待一个终极答案:八月十二日。那天中美关税谈判的缓冲期将结束,其结果牵动着万亿资本市场的神经。这不只是一场关于税率的博弈,更像一场大国牌局。
你或许会问,一场贸易谈判,何以如此牵动人心?就在最近,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和日本,已先行一步,对华盛顿做出了显著让步。当这些伙伴都纷纷“折腰”时,北京为何能与美国进行如此胶着的长期博弈?这份谈判的底气,正是理解当前资本市场风险与机遇的关键。
盟友,低头只为保命?
观察近期美国政府(特朗普任期)的贸易策略,其对盟友施压的强硬可见一斑。无论是威胁对日本加征百分之二十五的关税,还是对欧盟扬言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五,都迫使日欧迅速妥协。
欧盟与日本为何如此不堪一击?核心原因在于其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俄乌冲突后,欧盟更依赖华盛顿的安全保护;日本也因亚太局势,长期处于美国“保护伞”下。这种安全上的仰仗,是它们贸易谈判中不敢强硬的“命门”。
经济命脉同样被美国拿捏。日欧对美出口依赖度均超百分之二十,部分欧盟国家甚至达到百分之二十一。它们的出口产品高度集中:日本的汽车、半导体占对美出口的三四成,欧盟的汽车、药品、化妆品超过百分之四十。一旦关税大棒落下,核心产业将遭重创,这是它们无法承受的。
最终,日欧拿出了巨额让步清单。日本承诺对美投资五千亿美元,欧盟则拿出六千亿美元,并额外采购七千五百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它们还同意对美商品零关税,接受美国单方面加税权,并增加了美国军备采购。这些都证明了其在谈判中的被动地位。
北京,凭什么敢硬气?
与日欧的被动姿态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中展现出更强的底气和韧性。这种差异,源于一系列独特的结构性优势。首先,中国在国家安全上拥有独立自主权,无需依赖他国军事保护。
安全不求人,经济上自然无需看人脸色。这种独立性,使得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能纯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不必附加任何安全考量,从而坚持自身立场,不轻易妥协。
其次,中国经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相对较低,出口市场高度多元化。尽管是全球最大出口国,中国对美市场依赖度约为百分之十一,远低于日欧。这意味着,单一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有限,抗风险能力更强。
再者,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内循环能力强大。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使其在面对外部“卡脖子”威胁时,具有更强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这与日欧高度全球化、易受外部冲击的产业链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其最坚实的堡垒。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市场规模是美国的1.2倍;按汇率计算,也是美国的百分之八十,约为日本的三倍。这巨大的内需市场,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更是吸引外资和反制对手的战略筹码。
关税博弈,A股怎应对?
国家博弈的宏大叙事,最终会投射到资本市场。八月十二日的中美关税谈判,无疑成了A股市场的核心变量。虽然七月二十二日市场一片高歌猛进,主力资金当日却净流出约三百亿元,显示市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分歧暗流涌动。
这场谈判的结果,将决定A股迎来“火”的红利,还是面临“冰”的考验。高盛机构曾预警,若谈判破裂,美国对电动车、光伏等中国“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征百分之四十五关税,这些板块可能面临百分之二十级别的深度调整,冲击巨大。
然而,若谈判传来喜讯,取消之前加征的百分之三十额外关税,市场将迎来显著利好。瑞银测算,此举将直接提振A股盈利预期百分之二点三。届时,机械、家电等出口导向型板块有望迎来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反弹空间,企业盈利将得到直接提振。
面对这份不确定性,市场资金已在积极应对。某券商自营部门负责人透露,他们正执行“高低切换”策略,减持已高涨的光伏股,增配刚启动的电解铝等资源股。这是在不确定中寻找估值洼地,追求相对安全的增长。
某大型私募基金投资总监也表示,资源股行情才刚刚启动,相关公司股价尚未完全反映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铜库存已降至九年低位,这为大宗商品进一步上涨提供了支撑。市场正试图通过“新质生产力”和“资源周期”双轮驱动,寻找应对之策。
结语
A股市场在八月十二日前面临的“冰与火之歌”,并非简单的多空博弈。其根源在于中美两国结构性实力的一次正面碰撞,市场的涨跌,已成为国家博弈态势最直观的晴雨表。
一个国家真正的“护城河”,最终会转化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这包括独立的国防、坚韧的经济结构以及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这些深层次的“硬实力”,才是决定其在国际博弈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
因此,对投资者而言,读懂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远比追逐短期市场热点更为重要。这不仅是投资决策的依据,更是理解未来世界格局将如何演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