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肤品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OEM 模式凭借 “轻资产、快迭代” 的优势,成了很多品牌方(尤其是初创团队)快速入局的首选。但从一张产品构想图到货架上的成品,中间藏着不少门道。今天就来聊聊 OEM 护肤品的全流程和必看注意事项,帮你少走弯路。
一、OEM 护肤品的核心流程:从构想到落地的 6 大步骤
1. 前期需求对接:把 “想法” 变成 “可执行方案”
这一步是整个合作的基石。品牌方需要明确 3 个核心问题:
产品定位:是走大众平价路线,还是中高端功效型?比如主打 “天然植萃” 还是 “医美级修复”,价格带定在 50-100 元还是 300 元以上,直接影响后续配方成本和原料选择。
核心诉求:想做什么剂型(水乳 / 精华 / 面膜等)?有没有必须添加的成分(如专利成分、网红成分)或禁用成分(如敏感肌规避的酒精、香精)?
量化指标:首批起订量多少?(小厂可能 1000 瓶起,大厂 5000-10000 瓶起),预计交货周期多久?包装设计是自己搞定还是委托工厂?
关键动作:和工厂签订《需求确认书》,把以上细节白纸黑字写清楚,尤其要注明 “打样标准”(比如肤感、气味、功效宣称依据),避免后期扯皮。
2. 配方开发与打样:从 “实验室” 到 “试用装”
配方匹配:工厂会根据你的需求提供配方方案。如果是常规品类(如基础保湿水乳),可能直接用成熟配方微调;如果是特殊功效(如美白、抗衰),需要确认是否有合规的功效检测报告(参考《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
打样测试:工厂会制作 3-5 版样品,重点关注:
感官指标:质地是否符合预期(比如精华要清爽不黏腻)、气味是否违和(天然成分可能有原料味,是否接受?)
稳定性测试:样品经过高低温循环(4℃冷藏、45℃高温)后,是否分层、变色、变味?
安全性初筛:至少做皮肤斑贴测试,避免出现明显刺激性。
注意:打样阶段不要怕 “麻烦”,多提修改意见(比如调整增稠剂比例让乳液更轻薄),直到样品完全符合预期 —— 这是减少量产风险的关键。
3. 包材选型与设计确认:颜值与实用性的平衡
包材采购:分两种模式:
工厂代采:省时但可能加价,需确认包材材质(比如玻璃瓶是否耐摔、塑料瓶是否透光影响成分稳定性)、密封性(尤其是精华、面霜等易氧化产品)。
自行采购:成本更低,但要确保包材规格与工厂灌装设备匹配(比如瓶口直径、瓶身高度是否适配流水线),且交货时间与生产计划衔接。
设计合规:标签内容必须符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比如成分表按 “INCI 名称” 排序、功效宣称不能夸大(“美白” 需有特证,“保湿” 可凭普通检测),工厂通常会提供标签审核服务,但最终责任在品牌方。
4. 量产与质检:从 “样品” 到 “成品” 的品控关
生产排期:确认包材到位后,工厂会安排生产计划,核心关注:
洁净车间等级:护肤品生产至少需要 10 万级洁净车间(眼部、婴幼儿产品要求更高),可要求工厂提供车间资质证明。
生产过程监控:是否有每小时抽样检测(比如 pH 值、微生物限度)?尤其是无菌灌装产品(如安瓶),需确认灭菌工艺是否达标。
成品质检:按双方约定的标准验收,包括:
外观:是否有漏液、瓶身划痕、标签歪斜?
内容物:与留样对比,质地、气味是否一致?
报告合规:索要出厂检验报告(自检或第三方检测),重点看微生物、重金属指标是否合格。
5. 备案与交货:合规是底线,物流要盯紧
产品备案:非特殊用途化妆品需在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服务平台” 完成备案,工厂会协助提供配方、生产工艺等资料,但品牌方需确保原料合规(比如禁用 “氢醌” 等成分)。
物流与仓储:根据产品特性选择运输方式(比如含活性成分的产品需冷链),并要求工厂提供批次号、生产日期,方便后续追溯。
二、避坑指南:这些 “雷区” 一定要避开
警惕 “低价陷阱”:过度压价可能导致工厂偷换原料(比如用 “合成维生素 C” 代替 “天然维生素 C”),建议先确认原料供应商资质(如是否有 COA 证书),再谈价格。
明确 “知识产权归属”:如果是品牌方提供的独家配方,需在合同中注明 “配方所有权归品牌方”,避免工厂私自复用。
别忽视 “售后责任”:约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如过敏率超标)时的追责方式,比如退换货比例、赔偿标准,尤其要明确保质期内的售后责任划分。
小批量试产更稳妥:首次合作建议先做小批量(如 3000 瓶),测试市场反馈的同时,观察工厂的品控和配合度,再决定是否扩大合作。
OEM 的本质是 “专业分工”—— 品牌方聚焦市场和营销,工厂负责生产和合规。但这绝不意味着 “甩手掌柜” 能当得舒心,从配方到备案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产品的责任心。毕竟,用户最终为 “效果” 和 “安全” 买单,而不是 “贴牌” 本身。
如果是你,会选择 OEM 还是自研?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