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最近财经圈和娱乐圈梦幻联动,又贡献了一个哭笑不得的场景。
薛之谦的火锅店关到只剩最后一家,闭店前夜,门口居然乌泱泱排起长龙,无数粉丝赶去“最后一面”,场面感人肺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世界文化遗产要拆了。
这事儿最黑色幽默的地方在于,这家店的灵魂人物,薛老板本人,早在2019年就把股份给退了。
换句话说,一群深情的消费者,排着几小时的队,去告别一个老板早就跑路了的“前任”的产业。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行为了,这是一种行为艺术,深刻揭示了一个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商业秘密:万物皆可“人设税”。
所谓“人设税”,就是你为某个产品或服务支付的价钱里,有多少是给东西本身的,有多少是为你脑子里的幻象买单的。
明星开餐厅,本质上就是这种税收体系的极致体现。
它构建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商业闭环:明星出脸,负责解决流量和“信任状”;专业餐饮机构出方案,负责把这流量快速打包成一个可以加盟的“预制菜”项目;最后,无数怀揣暴富梦想的加盟商,出钱,成为这个体系的最终买单者。
你看,这套逻辑里,最不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是终端消费者,也就是我们这些吃饭的。
因为在这个模型里,真正的“客户”不是食客,而是加盟商。
明星餐厅的商业模式,骨子里是2B的,而不是2C的。
粉丝和食客,只是用来引诱加盟商这条大鱼上钩的“饵料”。
这套打法,在过去几年消费主义高歌猛进的时代,简直是台印钞机。
那时候大家口袋里还有点闲钱,消费追求的是“体验感”和“情绪价值”。
去明星店里吃顿火锅,味道好不好是次要的,关键是能在朋友圈发一张带定位的照片,配文“今天和XX(明星名字)的距离又近了一步”,这社交货币的价值,远超那一盘可能不怎么新鲜的毛肚。
本质上,大家吃的不是火锅,是人设,是自己作为“圈内人”的身份认同。
但问题是,人设这东西,是世界上最不靠谱的资产。
它建立在空气之上,今天能让你飞天,明天就能让你掉坑里。
更何况,餐饮是个极度考验“笨功夫”的行业。
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门店运营、坪效控制,每一环都是脏活累活,需要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
而明星餐饮的操盘手们,心思显然不在这上面。
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攒局”,是如何把明星的流量快速、最大化地变现。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奇景:一个餐饮品牌,可以在一年内开出上百家店,速度比病毒传播还快。
贤合庄、火凤祥、烧江南……背后都是同一拨资本推手。
他们就像餐饮界的MCN机构,孵化出一个又一个“网红”品牌,然后迅速通过加盟模式,把风险和成本转嫁出去。
加盟商就像买了他们的“课程包”,以为买到了财富密码,实际上只是买了一张通往天坑的门票。
当经济的潮水退去,消费回归理性,这套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就第一个崩塌。
大家兜里钱不多了,吃饭首先考虑的是“质价比”,是这顿饭到底值不值。
同样一盘毛肚,你家比别人家贵三十,就因为墙上挂了张明星海报?
对不起,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这时候,“人设税”就收不上来了。
所以,明星餐厅的集体溃败,根本不是什么经营不善的问题,而是其商业模式的必然结局。
它是一场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只不过鼓声是粉丝的尖叫,花是滚烫的火锅底料,最后接到手里的,是那些血本无归的加盟商。
这给我们普通人,尤其是想做点小生意的朋友,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祛魅”教材。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如果它的核心壁垒是某个虚无缥缈的光环,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那它就注定短命。
流量是催化剂,但绝不是护城河。
你能靠流量快速起飞,别人就能靠流量把你瞬间淹没。
从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到陈赫的“贤合庄”,再到今天的“上上谦”,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押韵地犯傻。
他们就像一个个绚烂的泡沫,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然后,“啪”的一声,什么都没了。
只留下一地鸡毛和无数加盟商的哭泣。
说到底,我们这些凡人,总想靠着别人的光环走捷径,最后才发现,人家连光环都是外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