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拱墅区的片仔癀国药堂,门口没有长龙,药柜沉默无声。
店员盯着手机发呆,柜台里五袋片仔癀静静躺着,一粒售价760元,但你要砍价,他们也不会皱眉。
我站在门口,想象自己是三年前的黄牛,踮着脚,眯着眼,算计着一粒片仔癀的溢价空间。
现在,“一粒难求”变成了“无人问津”,这场景像极了侦探案现场,证据都在:价格、情绪、库存、欲望,还有空气里那点“药中茅台”的余温。
如果你是当年囤货的王先生,现在面对抽屉里几颗过期的片仔癀,会是什么心情?
8000元买来的理财神丹,如今成了“烫手山芋”,扔了可惜,吃了不敢。
旁观者或许觉得荒谬,但一线的人都知道,故事里没有纯粹的傻瓜,也没有万能的睿智,只有被情绪裹挟的普通人。
片仔癀的神话,是怎样坍塌的?
熟悉的套路:稀缺、涨价、故事、礼品属性、黄牛炒作,资本市场的宠儿变成了失宠的药罐。
2021年,价格顶到1600元一粒,黄牛利润三百元起步,求购电话一波接一波,仓库里囤百粒不是梦。
药品变礼品,礼品变硬通货,“喝茅台前吃片仔癀护肝”的话术在高端宴请里飞舞,仿佛肝脏和钱包都能同步升值。
但炒作的逻辑,总有破绽。
2023年企业逆势提价到760元/粒,消费者的耐心终于耗尽。
价格松动,市场降温,药品回收价跌到530元、480元、甚至临期货跌破400元。
黄牛集体退场,炒家转战黄金,片仔癀交流群变黄金交流群。
片仔癀锭剂的涨价故事,像是刑侦剧里藏了太多假线索,观众终于意识到,主角并不是药品本身,而是人性的贪婪与从众。
我有时怀疑,这些故事里,“药品”这个词其实挺委屈的。
片仔癀的本质,是治疗肝病的药品,核心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却被赋予护肝神器、增强免疫力、日常保健等神奇身份。
社交平台上,有人半粒吃、有人气色变好,有人问“哪里有货”,还有人秀出囤货战绩。
专业药剂师一脸无奈:“健康人吃不仅无效,还可能因麝香、牛黄等成分刺激肠胃,导致恶心、呕吐。”我采访过医院药师,他们见怪不怪,片仔癀的过期货,甚至被黄牛偷偷甩卖——三年保质期,囤一年马上贬值,储存不当还可能发生复杂化学反应,伤身伤心。
冷静下来分析,片仔癀与茅台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价格,而在属性。
茅台“越陈越香”,酒是可以越放越值钱,药品却是有保质期的消耗品。
片仔癀三年过期,囤积的风险比炒酒高得多。
礼品价值一旦削弱,投机属性就像气球扎了个洞,谁都知道最后一棒是烫手山芋。
福建、广东片仔癀“嫁妆硬通货”的习俗,撑得起一时热度,却难以对抗全国范围的理性消费。
但人类情绪,总是比理性更有想象力。
2021年,片仔癀被视为药中茅台,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连“理财产品”都可以拿去送礼、投资、囤积。
黄牛们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短线神话”:一天收十粒,三千块到手,比开店还潇洒。
可神话只属于特定时刻,情绪泡沫一旦破裂,故事就变成了“笑话”。
炒家沈杰自嘲:“现在收一粒赚十块钱都要谢天谢地”,宁可去炒黄金,“当天能变现,比守着临期药靠谱多了”。
我时常觉得,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是专业与常识的失守。
药品不是保健品,更不是理财工具。
将药品当作“筹码”,本质上是对医疗伦理的调侃。
那几年专家的声音被淹没在涨价浪潮里,“片仔癀是治疗药物而非保健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些话语太过平淡,无法对抗人们对于暴利的渴望。
当泡沫破裂,囤货者亏损,市场清醒,专业才有机会重新说话。
当然,这里没有绝对的受害者,也没有纯粹的赢家。
市场的情绪,像一场流感,来得突然,退得无声。
药企逆势提价,黄牛集体退场,囤货者自认倒霉,消费者重新审视自己买药的逻辑。
过去的神话终将褪色,片仔癀的价格也许还会波动,但“药品本位”的回归,是迟早的事。
至于未来会不会再有新一轮片仔癀涨价神话?
很难说。
市场的非理性是永恒的,习惯用“故事”包装商品,也许下一个“药中茅台”已经在排队,但这和治病救人无关。
片仔癀回归药品属性,说来像是职业侦探的日常——终于破了案,真凶不是药品,是人性里的欲望、从众和对稀缺的疯狂追逐。
黑色幽默之处在于,我们总是相信自己能用情绪战胜市场,最后发现市场用时间战胜了我们的情绪。
药品、黄金、A股、楼市,每一个“神话”背后都是同一套剧本:故事、炒作、高潮、崩盘、反思。
我曾在片仔癀门店门口,看着店员无聊地玩手机,想起几年前他们被黄牛围得水泄不通。
现在黄牛转炒黄金,专家回归药理,消费者学会算账,药品回到货架。
这场景很像刑侦剧的结尾——案子破了,真相大白,但人性永远不会完结。
故事说到这里,其实我还有一个疑问:如果下一个“药中茅台”出现,你会第一个冲进去排队,还是冷静地站在门口,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专业与常识,是药品最好的防护剂。
市场的热浪终究会退去,只剩下治病救人的那一粒片仔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