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薪酬搅动股东风暴!特斯拉董事会陷入争议,马斯克机器人蓝图受挫
特斯拉最近一纸天价薪酬方案,把整个资本圈都给点燃了。董事会抛出的计划很直接,如果未来十年公司业绩达标,埃隆·马斯克就能拿到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股票奖励,还顺带坐拥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投票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比不少国家一年的GDP还夸张。企业历史上,这种级别的CEO激励真没几个。
但这场“超级豪赌”刚落地,就被泼了一盆冷水。10月22日财报电话会上,马老板自己开口说,要打造什么“机器人军团”,得有更大控制权,还现场展示了人形AI机器人——那台叫“擎天柱”的家伙。他话里话外把未来吹成科幻片,说以后连外科医生都不用真人干。但最炸裂的是,他担心要是哪一天被赶下台,这支机器人大军就失控飞走。
投资者听完这个表态,一下子炸锅。有的人根本不关心这些花哨噱头,只想知道电动车销量怎么止跌回升。“你是做车还是造梦?”这种声音在华尔街传开,公司股价也跟着跳水。不少市场人士觉得,不务正业才是真风险源头。
其实,大部分普通人对科技巨头搞AI本来就挺警惕,现在又冒出个掌门人亲自喊话组建“机器人军团”。工会和各种监督组织趁机发力,“夺回特斯拉”运动越烧越旺。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当场怼董事会,说他们丢掉治理责任,还批评马老板老沉迷政治斗争,不想着创造股东利益。一边利润腰斩近40%,另一边却谈论千亿美金的大礼包,谁看谁膈应。
现在局面已经超出了该不该分钱的问题,更像是在讨论领袖个人野心到底能伸到哪儿去。从支持德国极右翼政党,到特朗普典礼上的纳粹礼疑云(虽然他否认),再到临时管过政府效率部,引起劳工数据泄露风波,还有社交平台X里的极端内容。这些操作不仅让品牌受损、销量缩水,全国抵制行动也是火上浇油,有时候明星创始人的负面效应比产品问题还难解。
机构投资方也出来站队了。“机构股东服务公司”和“格拉斯刘易斯”公开建议大家反对这个方案。其中一家认为,这么锁死十年薪酬弹性,对公司抗风险能力就是削弱。而且如果未来环境变了,公司一点调整空间都没有。本来以为只是例行公事,但马老板直接甩出一句狠话:“企业恐怖分子。”双方彻底撕破脸皮,看起来谁也不会轻易退让一步。
工会和监督组织的抗议声浪越来越大,美国通信工人协会爆料:所谓政府效率部曾经窃取劳工部的数据,用于旗下星链等业务。原本是内部管理部门,却沦为商业武器?有人质问,这种情况下员工养老金算啥保障?甚至有人怒斥:万亿薪酬不是激励,是明抢劳动者养老钱。这句话在网络上传播得特别快,也戳中了很多打拼多年人的痛处。如果换作平常年份,公司赚钱、有前景或许还能忍,但如今持续亏损,再玩这种套路确实太扎眼。
当然,也有支持者帮忙辩护,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顶尖工程师留下。不过面对盈利断崖式下滑的数据,这样的话似乎撑不起那么高调的奖励。一边信誓旦旦画饼,一边现实状况频亮红灯,多半没人愿意买账。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无论是谁,都不能假装视而不见。
距离11月6日只剩下一段时间,不光媒体盯着,各路分析师、散户、小股东全都聚焦这一刻。有意思的是,以往类似事件通常都是幕后较量,而这一次几乎所有矛盾摆到了桌面上。当初那些关于技术创新与治理结构之间如何平衡的话题,如今变成现实考验,每一个动作都会牵动无数神经。有粉丝吐槽:“以前喜欢看他疯狂创新,现在只能祈祷不要再闹新花样。”
从资本市场角度讲,高层团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梦想和实际之间至少维持点体面感。如果掌舵人成天想着扩展个人影响力,那企业长期战略肯定悬空。而且看看市值表现,大盘用脚告诉大家情绪怎样变化,无需多解释什么道理。一位业内观察员提过一句话,让不少旁观者印象深刻:“科技公司的灵魂人物重要,可惜太强势容易翻船。”
至于所谓机器人大军,现在更多像是一句口号,被贴满标签后随时可能成为导火索。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完全依赖单一领袖完成自我救赎;尤其是在连基本营收线都守不住的时候,再大的野心也是双刃剑。如果说之前行业还有幻想,那经过这么一轮折腾,该清醒的人估计早已醒透了吧?
目前各方僵持状态明显,没有哪个群体选择妥协。在连续不断的信息轰炸之下,每条消息背后的博弈愈发赤裸。从员工内部流出的抱怨,到监管层陆续介入调查,很难预测接下来剧情将如何发展。但一个事实挡在那里——真正决定命运的不仅仅是某份合约签字,而是每一次选票投向何方,以及背后多少信任正在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