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股市是江湖,那上市公司就是江湖上的高手,每个公司都在拼出位,都想吸引更多的资金和目光,不给自己留一丝死角。这不,刚刚北京证券交易所传来消息,江苏凯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准备上市的道路上被“好好盘问”了一番,一封问询函直接把公司的股权问题摆到了台面上。不得不说,这年头,上市可一点都不容易,连家庭内部的“持股故事”都被扒得一清二楚。
凯达重工成立于2007年,主营业务是研发和生产轧辊、辊环,主要服务于钢铁行业,说白了就是做钢材轧制的关键部件,带着点硬核工业的味道。这公司也算挺“争气”的,从2022到2024年,营收稳步增长,净利润表现也算中规中矩,2024年依然能维持在0.63亿元。你要说它特别亮眼吧,也够呛,但至少没法贴上“表现平平”的标签。只不过呢,这次的“问询大考”,让凯达重工内部的一个“难言之隐”被翻了出来股权太集中,原本的实控人许亚南、万亚英夫妇持股高达100%,后来才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分散了一些,目前控制权降低到了70.91%。这听着像是减边抹角,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不过嘛,换成你的胃口,这种股权大改动是不是有点像打包票又留了后门,挺有“布局感”的?
这其实揭开了一个微妙的商业现象——股权集中度高到底是福是祸?从某种角度说,家族式企业股权集中,确实容易形成“说了算”的单一压倒性管理模式,这对于小体量的公司而言,做决策利索,方向明确,运营能更高效。但一旦放到市场上,问题可就来了,谁来监督?单一控制权是否会带来“独断专行”的隐患?这可直接关乎投资者的钱包,更别说这样的架构还可能暗藏其他风险,比如夫妻档说翻脸就翻脸,那股民的心可得上演万丈波澜了。
这一回,凯达重工的策略是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把股权从“独掌”变成“分掌”。虽然名义上实控人控制权从100%降到了70.91%,但背后是一场相当漂亮的换手操作。仔细看问询函,公司财务经理和采购储运部经理分别成为了两大员工持股平台的“掌舵者”。所以接盘人的身份也好,方式也罢,其实还是牢牢嵌在公司的核心干系人逻辑里。说穿了,控制权没有失,但看上去更“体面”,写给交易所的故事也听起来更接地气,毕竟如今的股市对家族企业的风评越来越敏感,稍不注意可能就是个“雷”。
此外,再来说一下凯达重工拟募资的2.95亿元。根据招股书,这笔钱将用于西太湖高性能轧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听着名头不小,但问题是,这可不是个清新脱俗的市场,它的分红前景和产能扩展是肯定要插好标尺去衡量,不少股民看到它这两年净利润微涨后的顿顿脚,估计也有点心里打鼓。试问一句,苦修钢铁部件的独门绝技,还有多么大的“魔力”能吸引持续驶入?在行业需求波动和竞争压力都在加剧的今天,凯达重工的这笔募资能从市场顺利分羹,到底靠的是什么?显然没有明确交代。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真正产生成果,还得看公司在未来几年如何将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展完美匹配。
凯达重工的故事未完待续,不过从它的策略上倒可以学到一件事当你被“盯上”并且光环闪烁的时候,骨头里必须是硬的,外壳也要足够的漂亮。否则,即便身处市场,你依然难逃被扒真相的命运。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到底怎样才能既要面子,又能稳得住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