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小米车主网暴案胜诉副总裁表态力挺用户

张先生的朋友圈那天热闹得像炸了锅。

照片里,他站在一辆崭新的小米SU7旁边,笑得跟刚领完年终奖似的,本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提车喜报”。

你会以为底下评论都是清一色“恭喜发财”“路上注意安全”,结果没想到——有人直接开骂,不光对着车品牌喷,还把他家人一起拖出来数落。

这场面就像你晒了一盘红烧肉,有人冲进来说:“这锅配不上炖肉,你妈做菜肯定也难吃。”

离谱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专程来找茬。

邓女士碰到类似情况,她可没打算忍气吞声,反手就是一纸诉状,把网暴者送到了法院。

判决书下来时,我想她心里一定有股子痛快,那种感觉不是因为赔偿几千块,而是终于有人告诉这些键盘侠:屏幕背后不等于免死金牌。

这事儿被媒体报道之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立刻转发,说他们要坚定地站在用户身边。

他用了三个词——愧疚、感激、愤怒。

我脑海里的画面,是他坐在办公室看着新闻,一边拍桌子、一边长叹,然后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又放下,心里琢磨:造车容易,被黑才是真难。

说实话,这种事情在线下基本不会发生。

楼下停车场有人买新车,大不了邻居围过来看两眼,“哟,新换啊?”

然后散去;网上呢?

情绪和恶意可以穿越千里,从陌生ID精准砸到你的痛点。

不仅是“小米”招黑,这是社交平台生态的问题。

在流量至上的环境,加上匿名保护,“黑公关”“水军账号”早已成了产业链的一部分。

据雷军自己透露,今年法务部已经取证数百个账号,并且起诉几十起案件,只等排期开庭。

这些数字冷冰冰,但背后是一堆真实的人,他们本来只是在分享生活,却突然陷入泥浆战。

我以前写过一篇手机评测文章,下方莫名冒出几个奇怪ID轮番刷差评,节奏一致,看得我都怀疑是不是踩到了某条利益链。

一旦意识到这是组织化攻击,那种感觉特别诡异——它不是意见不同,而更像一次信息操控实验。

而小米现在面对的,就是这种规模化、有预算、有计划的舆论战。

从9月13日雷军公开喊话,到如今李肖爽亲自回应,可以看出他们决定硬刚,不再当沉默的大多数。

网友们脑洞很大,有建议干脆统计所有恶意评论ID,把那些同时骚扰多个车主的人揪出来,由厂商掏律师费、用户联署一起告过去。

听起来燃爆,但真要执行问题不少,比如如何界定“恶意”、怎么避免误伤正常吐槽。

不过如果真能搞成,也许会成为行业反击网络暴力的新模板,因为一个人的声音太容易被淹没人群,多个人联合才能让法庭不得不正视。

而此刻的小米汽车,就处在尴尬的位置:既要应付市场竞争,又要守住品牌口碑。

如果任由网暴扩散,会影响潜在消费者信心;但动作太猛,又可能被扣上压制言论的帽子。

所以李肖爽那句“全力做每位车主的后盾”,其实挺冒险,因为这是白纸黑字写给公众看的承诺。

一旦哪天有用户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撑腰,这句话可能就变成反噬。

但风险也是态度的一部分,比那些空泛套话更让人相信他是真的投入其中。

娱乐圈同样有这种戏码。

有明星粉丝团集体维权,从收集截图到集中报案,一整套流程比刑侦剧还专业。

当事人在心理层面的支撑,其实比物质补偿重要得多。

当你知道有人愿意陪你耗到底,那份安全感足够抵消很多负面情绪。

如果小米真的建立起与用户并肩作战的平台,那不仅是在护品牌,更是在培养一种社区归属,让买它家的产品从单纯消费升级为身份认同,就像球迷穿队服走街串巷一样,自带阵营滤镜。

真正让我困惑的是,为啥网络空间里的恶意越来越廉价?

以前,要当众羞辱别人,你至少得站在人前,现在敲几行字就能毁掉别人的一天。

这成本差距意味着网暴不会自动消失,它需要制度和技术双管齐下才能遏制。

而企业作为公共讨论的一环,没有理由袖手旁观,否则迟早也会轮到自己挨刀。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较真维护用户权益,不只是公关动作,也是一次试探性的行业示范——看看有没有更多同行愿意效仿,把键盘侠零成本攻击一点点拆掉,让互联网恢复一些秩序感和安全感。

故事还远没结束。

今年剩下几个月,我们大概率还能看到“小米 vs 黑公关”的续集。

不然这样吧,如果明天你的朋友圈出现朋友晒新买的小米SU7,你敢保证第一条评论不会又是一记阴阳怪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