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22日的清晨,美国西海岸附近的海域并不平静,一场鲜为人知的交锋正在上演。
我得说,这段历史让我既感慨又震撼,毕竟这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潜艇在美国海岸附近唯一取得击沉战绩的作战行动。
那些冰冷的钢铁巨兽——日本的伊-21和伊-19潜艇,在圣塔芭芭拉到费尔明点的海面上,掀起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猎杀。
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这段战场往事,聊聊那些潜艇的战术、装备细节和背后的战略博弈,感受那份战争年代的紧张与残酷。
先说说伊-21,这艘潜艇在1941年12月22日早上,潜伏在圣塔芭芭拉以北50海里的安古诺点附近,艇长松村宽治已经蹲守了两天,就等着猎杀美国商船。
他们的目标是标准石油公司的油船“斯托里”号。
伊-21装备了一门140毫米甲板炮,这玩意儿威力不小,射程能达到15公里,足以在远距离撕开商船的装甲。
更别提它还携带了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鱼雷航速高达45节,射程约12公里,专门用来干那种“致命一击”。
那天早上8点半,伊-21迅速上浮,用甲板炮开火,随后下潜发射鱼雷,试图一举击沉目标。
可惜,“斯托里”号也不是吃素的,船长果断施放烟幕,遮挡炮手视线,硬生生让伊-21的炮击和两条鱼雷都落了空。
我得感慨,这烟幕战术在海上真是救命招,浓烟一出,伊-21的炮手就像蒙了眼,连目标方位都摸不准。
那场景,岸上的目击者——一个中学生杰克·萨丹和一位匿名妇女都看得一清二楚。
杰克回忆说,他听到爆炸声,看到海面浓烟滚滚,鱼雷划出白色浪花,却从油船前头冲了过去,愣是没中。
这波操作,简直是“斯托里”号在死神面前跳了支舞,逃得那叫一个惊险。
没拿下“斯托里”号,伊-21不死心,掉头北上继续找猎物。
12月23日凌晨3点,在加州卡幽卡思海滩6海里外,他们盯上了里奇菲尔德石油公司的空油船“拉里·邓西尼”号。
松村艇长故技重施,先上浮用140毫米炮轰了两轮,试图打乱对方节奏。
这炮弹威力虽大,但在黑夜里准头差得离谱,20秒内两发全空。
船长罗伊·布里兰德也不是省油的灯,亲自上舰桥操纵油船,玩起了“Z”字形机动。
这艘服役20年的老船,在他手里就像个灵活的小伙子,愣是躲过了炮击。
后来,伊-21瞅准时机发射鱼雷,距离仅200码,可惜还是没中,鱼雷擦身而过爆炸,震得海面水柱冲天。
这战术机动真够绝,夜色加上“Z”字形路线,让伊-21完全摸不着头脑,最后只能下潜撤退。
说实话,看这艘老船硬抗潜艇攻击,我真为这些水手捏了把汗,但也打心底佩服他们的机智,这波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的海上闪避。
不过,伊-21的运气在12月23日凌晨5点半来了个大反转。
他们在阿维拉码头20海里外,遭遇了联合石油公司的“蒙提贝罗”号油船。
这船刚装满石油和汽油,正往北航行,完全是个移动的“大炸弹”。
伊-21抓住机会,鱼雷精准命中船体中部,爆炸当量相当于500公斤TNT,直接撕开了水密舱。
万幸的是,击中的不是汽油舱,不然全船人都得去见上帝。
随后,伊-21靠近到甲板炮直射距离,开了8到10炮,有一发直接打烂了前桅,破片还伤了救生艇。
船长埃克斯特洛姆回忆,炮弹从他头顶飞过,近得仿佛能摸到,吓得腿都软了。
更让人寒心的是,伊-21没放过救生艇,用25毫米机关炮扫射,子弹嗖嗖地飞,幸亏天色暗,准头不行,水手们才捡了条命。
最终,“蒙提贝罗”号沉没,35名水手在6小时后被冲上威尔士镇海滩,个个筋疲力尽。
这场景太揪心,战争把人命当草芥,救生艇里的人连喘口气都得提心吊胆,伊-21这波攻击真是冷血到骨子里。
再说另一艘潜艇伊-19,12月24日晨,它在圣迭戈附近海域盯上了双桅机帆船“芭芭拉·奥尔森”号。
一条鱼雷冷不防地发射,爆炸水柱高达300英尺,震得船体晃个不停,可惜没命中。
美军猎潜艇“紫水晶”号闻讯赶来,搜索了半天没发现踪影,伊-19早下潜溜了。
这潜艇的鱼雷射程约10公里,搭配潜深控制技术,能在水下隐蔽攻击,防不胜防。
但“芭芭拉·奥尔森”号的幸运也没持续多久,伊-19很快换了个猎场,在费尔明点海域发现了麦克考梅克蒸汽船公司的货船“阿布萨罗卡”号。
这船满载木材,5700吨的体量是个大目标。
10点半,伊-19连续发射两枚鱼雷,第二枚命中右舷船尾,爆炸冲击波让船体转向220度,直接“船尾向海,船头向陆”。
3名水手被抛入海中,1人被倒塌的木材压死,场面惨烈。
船员约瑟夫·斯科特回忆,他看到潜艇潜望镜升起,鱼雷直奔而来,爆炸后甲板几乎与水面平齐,吓得心跳都快停了。
美军轰炸机随后赶到,扔了32枚深水炸弹,但伊-19早就跑得没影。
最终,“阿布萨罗卡”号没完全沉没,被拖到麦克阿瑟港,33名船员仅7人获救。
这场攻击,伊-19的战术配合太精准,鱼雷加潜望镜侦察,简直是商船的噩梦。
从装备角度看,伊-21和伊-19的140毫米甲板炮和533毫米鱼雷在当时算得上顶级配置。
相比之下,美国商船基本无武装,只能靠机动和烟幕逃命,防御能力几乎为零。
而日本潜艇的潜深能力达到100米,能在美军反潜力量赶到前迅速消失,这让美军反潜巡逻艇和轰炸机经常扑空。
战术上,日本潜艇采用“上浮炮击+下潜鱼雷”的组合拳,先用炮火扰乱目标,再用鱼雷补刀,这种打法在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下尤其致命。
但短板也很明显,鱼雷命中率不高,比如伊-21对“斯托里”号和“拉里·邓西尼”号的攻击,鱼雷都因目标机动而落空。
如果鱼雷能集成更先进的制导技术,比如战后美军研发的声呐自导鱼雷,命中率可能从当时的30%提升到60%以上,那商船基本无处可逃。
说实话,这装备和战术的博弈,真让人既佩服日军的狡猾,又为美方水手的顽强感到动容。
再从战场态势看,这波日本潜艇在美国西海岸的作战,暴露了美军反潜力量的薄弱。
1941年12月,珍珠港刚被偷袭,美军太平洋舰队元气大伤,西海岸的防御重点放在了航空巡逻上,反潜力量严重不足。
伊-21和伊-19能在加州海域肆虐,某种程度上就是钻了这个空子。
他们的攻击范围覆盖了圣塔芭芭拉到圣迭戈约500公里海岸线,直接威胁了美国石油和木材运输线,战略意义不容小觑。
虽说最终只有“蒙提贝罗”号和“阿布萨罗卡”号被击沉或重创,但这种近岸作战对美国民众的心理冲击巨大,沿海居民甚至开始担心“日本潜艇会不会直接炮轰陆地”。
我得说,这种恐慌不是没道理,毕竟战争的阴影已经逼到家门口,那种不安谁能不慌?
放到国际博弈的视角,这场作战背后是日本海军对美国本土的试探性打击。
日军原本计划用8艘潜艇,在圣诞夜前对西海岸目标打光所有炮弹,然后撤到马绍尔群岛。
但战后缴获的文件显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后来取消了后续行动,主要还是怕美军反潜报复。
毕竟,美军虽然初期防线拉胯,但一旦调动反潜舰艇和PBY“卡特琳娜”巡逻机,潜艇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到极致。
比如“紫水晶”号虽没抓到伊-19,但美军轰炸机投下的32枚深水炸弹,已经让日军意识到风险。
这波试探性攻击,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日本海军战略的局限——潜艇战力强,但续航和补给跟不上,单次作战后就得撤退,很难形成持续威胁。
想想看,如果日军能解决后勤问题,搞出类似德军“狼群战术”的集群作战,美国西海岸的商船损失可能翻倍,这后果真不敢细想。
最后,我得感慨,这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潜艇在美国海岸附近的唯一击沉战绩,真是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
1941年12月22日到24日,伊-21和伊-19在加州海域接连攻击,击沉“蒙提贝罗”号、重创“阿布萨罗卡”号,造成数十名水手伤亡或失踪,背后是日军潜艇140毫米炮和533毫米鱼雷的冷酷威力,以及美军反潜力量的临时空缺。
这场近岸作战虽规模不大,却让美国人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心理冲击比实际损失还大。
从战术逻辑看,日军潜艇“炮击扰乱+鱼雷补刀”的打法确实高效,但命中率低和后勤短板限制了战果;美军商船的机动闪避和烟幕战术,也展现了平民水手在绝境下的顽强。
从战略层面看,日本海军的试探性打击暴露了其对持久战的准备不足,最终因担心美军报复而放弃后续行动,这也为美军后来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潜作战积累了经验。
说实话,读着这些水手的回忆——从埃克斯特洛姆的惊魂逃生到斯科特的生死一线,我真为他们的勇气动容,也为战争的无情感到痛心。
你们是不是也好奇,如果美军早点部署反潜网,这几艘潜艇还能不能得逞?
或者日军要是多派几艘潜艇,战局会不会更惨烈?
有啥想法,都来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