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抢到就是赚到?用户抢购三天,退货三天
2025年6月,某某AI眼镜横空出世。
官方宣传语写得天花乱坠:
“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
“随身AI入口”
“解放双手的神器”……
结果呢?
第一批用户还没捂热产品,退货潮就来了。
根据第三方平台统计,某某AI眼镜在抖音商城的退货率高达40%,行业平均退货率更是维持在40%-50%之间。
这意味着,每卖出10台,就有4-5台被退回来。
“拍的视频糊成PPT,上传还丢文件”
“AI助手反应慢,语音识别基本靠运气”
“戴 不到半小时,鼻梁压得生疼”……
社交平台上的吐槽比比皆是。
有用户甚至调侃:“买它是为了体验未来科技,结果体验了一把‘科技退步’。”
二、某某AI眼镜:功能有多离谱?
AI眼镜的卖点是什么?
官方重点宣传了三样:
AI助手、第一视角拍摄、电致变色镜片。
但实际体验如何?
1. AI助手:听不清,等不起
“小Ai同学”作为核心功能,理论上能语音控制导航、翻译、识物。
但用户实测发现,翻译功能延迟严重,比如中英文对话需要等5-10秒;
识物功能在光线复杂环境下准确率低,扫个商品条形码能识别成“空气”。
更离谱的是,家里多个同一品牌设备同时响应语音指令,喊一声“小Ai同学”,全家设备一齐“嗯?嗯?嗯?”
2. 拍摄功能:糊到怀疑人生
某某宣传“1200万像素镜头+2K视频录制”,但用户实际体验是:
暗光环境下画面噪点密集,防抖效果聊胜于无,拍个动态场景糊成动态模糊画。
有用户吐槽:“这画质连十年前的卡片机都不如。”
更坑的是,拍摄内容需要通过手机App传输,传输过程卡顿,甚至出现文件丢失的情况。
3. 电致变色:好看但不实用
电致变色版本被黄牛炒到加价200元,但买回来才发现,镜片变色速度慢,户外阳光下需要几秒才能调暗,眼睛早就被晒得睁不开。
而且,这个版本不支持配近视镜片,戴眼镜的用户只能“L奔”出门:
要么戴隐形,要么顶着模糊世界看世界。
三、这不是某一品牌的问题
某米AI眼镜的退货潮,并非个例。
整个AI眼镜行业都在经历“高开低走”的尴尬。
1. 行业通病:续航短、交互差
雷V3、RG等品牌同样面临问题。
比如续航时间普遍在8小时左右,重度使用撑不到一天;
语音交互在嘈杂环境下识别率低;
蓝牙连接不稳定,戴着耳机听歌能断连10次。
2. 重量与舒适度:戴久了像夹核桃
普通眼镜重量在20-30克,而某米AI眼镜(不含镜片)重达40克。
用户反馈:“戴半小时鼻梁压得生疼,镜腿还夹头。”
有网友自嘲:“这玩意儿不是解放双手,是让双手腾出来扶眼镜。”
3. 价格与价值:2000元买个寂寞?
某AI眼镜标准版定价1999元,看似性价比高,但实际体验与价格脱节。
相比之下,同价位的手机能拍4K视频、玩大型游戏,而AI眼镜只能勉强完成基础功能。
有用户总结:“这钱花得像买了个‘半成品’,功能还赶不上我五年前的手机。”
四、科技大厂为何集体“翻车”?
AI眼镜被各大厂商视为“下一代交互入口”,但为何集体折戟?
1. 技术瓶颈:芯片、算法、光学三座大山
目前AI眼镜依赖的芯片算力不足,导致AI功能延迟高;
光学模组体积大,影响佩戴舒适度;
算法成熟度低,识物、翻译等功能准确率堪忧。
一句话:硬件堆料没用,软件跟不上。
2. 用户需求:伪刚需还是真痛点?
厂商宣传的“解放双手”“第一视角记录生活”,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使用场景有限。
比如,第一视角拍摄适合运动博主,但对普通用户来说,掏出手机直接拍更方便;
语音助手能导航,但手机导航同样能完成,甚至更精准。
3. 供应链难题:量产慢、成本高
某米AI眼镜电致变色版本缺货严重,R预售订单25万台却延迟发货……
这说明,AI眼镜的量产难度远超预期。
供应链人士透露,核心零部件,如微型摄像头、光波导模组良品率低,导致产能受限。
五、用户为何买又退?好奇心撑不起市场
“买它是因为好奇,退它是因为失望。”
这是许多用户的真实写照。
1. 科技噱头诱人,体验却“打脸”
厂商发布会的演示视频堪称“科幻大片”,但实际体验差距巨大。
比如某品牌宣传的“实时翻译”功能,在安静环境下勉强可用,但地铁、商场等嘈杂场景下基本失效。
2. 退货政策宽松,试错成本低
目前电商平台普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用户可以花1999元体验黑科技,试用几天后发现“不如手机”,再退货也不亏。
3. 社交属性驱动消费,实用性反成陪衬
部分用户购买AI眼镜是为了“尝鲜”或“社交资本”,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功能鸡肋”,于是果断退货。
这种现象在科技产品早期市场中很常见,比如早年的VR头盔、折叠手机。
六、AI眼镜的未来:是风口还是泡沫?
尽管退货率高、体验差,但厂商们仍在加码布局。
华为、OPPO、阿里等巨头已入局,苹果、谷歌计划推出新品。
1. 技术迭代需要时间
目前AI眼镜的智能化程度,大概相当于“5岁小孩的智商”。
徐驰(XREAL创始人)比喻:“就像一辆车只能直线行驶,却不能转弯。”
未来需在芯片、算法、交互方式上突破,比如多模态交互,比方说语音+手势+眼动。
2. 场景探索:找到“非它不可”的用途
智能手机能普及,是因为解决了“出门只带一个设备”的刚需。
AI眼镜的“杀手级场景”在哪?
目前来看,工业检测、远程协作等专业领域可能更合适,而消费级市场仍需挖掘。
3. 用户教育:别把科技当魔法
厂商宣传中常强调“未来已来”,但用户需要的是“现在可用”。
与其吹嘘“颠覆人类感知”,不如脚踏实地优化基础体验,比如让语音助手听清指令,让拍摄功能不糊。
七、给消费者的建议:别急着为“未来”买单
如果你对AI眼镜心动,不妨先冷静思考:
你真的需要它吗?
如果只是拍照、导航、听歌,手机完全够用。
能接受缺点吗?
重量、续航、交互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买前需权衡。
预算是否合适?
2000元能买一部中端手机,何必为“半成品”买单?
八、科技不是一锤子买卖
某米AI眼镜的退货潮,暴露了AI眼镜行业的不成熟。
但这不是某一家牌子的错,而是整个行业在探索阶段的必经之路。
科技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10年前智能手机也曾被吐槽“电池不耐用”,5年前电动汽车也被质疑“续航焦虑”。
AI眼镜的问题,或许会在未来几年逐步解决。
但眼下,它更像一个“科技玩具”,而非“生活必需品”。
所以,某品牌的“AI眼镜故事”还能讲多久?
答案在用户手里,愿不愿意为不成熟的未来买单,取决于厂商能否兑现承诺,而不是制造一场“科技幻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