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突然决定不再受制于与美国维系多年的《中程导弹条约》。这份协议在1987年签署,当时由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共同敲定。其核心目标是消除双方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导弹,一度为冷战核对抗划定了一条临时的界限。
这份长达38年(或近40年)的条约,曾被视为全球安全注入信任的关键。不过,它的基础早在2019年就被动摇。那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宣布退出,声称俄罗斯违反了约定,尽管俄方对此多次澄清并未违约。
协议缘何告终
俄罗斯选择在近期解析《中导条约》,并非毫无征兆。这直接关联到美国持续的军事施压。几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美军两艘核潜艇已经部署到相关区域,这被视为一个明显的军事信号。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列昂尼德·伊夫列夫指出,尽管这些潜艇的部署区域在俄方监控之下,但特朗普的言论明确是在向俄罗斯传递“随时可以亮剑”的威胁。这种“模糊威慑”的方式,正是美国对俄施压的惯用手法。
事实上,自2019年美国退出条约后,他们便加快了中程导弹的研发步伐。例如,美国陆军的“堤丰”陆基中程导弹系统,能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射程可覆盖数千公里。
更让俄罗斯感到不安的是,美国近年来在东欧和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比如在波兰部署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虽然表面用于防御,但其MK-41发射装置完全兼容“战斧”巡航导弹,直接对俄罗斯西部边境构成威胁。
此外,美国还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系统,试图将亚太地区变成一个遏制中俄的前沿阵地。面对这些步步紧逼的态势,俄罗斯认为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面对施压如何反击
乌克兰冲突的持续发酵,也加剧了俄罗斯的安全困境。西方国家不断对俄施加制裁,美国和北约更是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美国提供的陆军战术导弹,射程超过300公里,已经能够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
普京总统在联邦安全会议上直接指出,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允许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俄方必须针对性地部署常规导弹。俄罗斯方面认为,如果继续遵守条约,等同于眼睁睁看着美国在自家门口构建导弹包围圈,而自己却无力反击。
普京选择在这个时候正式退出《中导条约》,正是因为俄罗斯面临着现实的安全困境。他清楚地表明,当一方撕毁规则时,另一方必须采取反制措施来守住底线。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回应中提到“好戏在后头”,这直接传递了俄罗斯对西方施压的强硬立场。俄方明确认为,美国在亚欧地区大量部署中程导弹,已构成对其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
俄罗斯宣布废约,显示出一种愤怒与无奈,似乎是在强调他们不能再坐以待毙。普京此举,是选择反击,显示出他绝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决心。
过去对于北约的妥协与退让,如今已被俄方视为战略上的失败。因此,俄罗斯将目光转向了新武器的研发,试图通过“榛树”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来强化其战略威慑能力。
俄罗斯军事专家德米特里·科尔涅夫指出,俄罗斯拥有恢复中程导弹生产的技术储备。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改造现有导弹,例如9M729巡航导弹,或者增程改造“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在“一两个月内”就达到中程导弹的标准。
俄方坚决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因为他们清楚,若北约在东欧持续扩张,那么俄罗斯也必将在西部边境进行相应的布局,从而保持军事平衡。可以预见,若北约在波兰或波罗的海地区部署中导,俄罗斯极有可能在加里宁格勒或白俄罗斯展开相应的对策。
中俄联手抗衡
在美俄日益升级的战略对抗中,中国的角色至关重要。俄罗斯越来越清楚,在对抗美国霸权的道路上,中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两国军事协作的深化,正成为影响全球力量格局的关键因素。
今年8月,中俄举行了“海上联合-2025”演习,首次将“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作为主题。演习中,中俄舰艇混编,共享雷达数据,甚至开放战术信息,这种高度互信在国际军事合作中非常罕见。
演习结束后,双方还将组织第六次海上联合巡航,进一步强化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这种常态化的协作,不仅提升了中俄共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也向美国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亚太地区,中俄并非单打独斗。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导弹威慑力,客观上为俄罗斯在欧洲方向的战略调整赢得了空间,减轻了其所承受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协调立场,无论是在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框架内,都在用实际行动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
结语
《中导条约》的失效,犹如一次剧烈的震动,预示着美俄关系将进入以“导弹对峙”为特征的新阶段。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情势急剧升级,仿佛已拉响了警报。
当俄美的军备竞赛重新启动时,人们不禁会问,核战争是否会在某个意外的时刻降临?这种紧张感无疑给全球带来了更多的不安。特朗普政府面对俄罗斯的强硬反制时显得焦虑不安,国务卿鲁比奥提出的“免战牌”看似在安抚局势,实际上却暴露了美国内政与外交间的矛盾。
一边制造冲突,一边又害怕直接对抗,这种两难境地反映了当前美国在全球战略中的尴尬处境。冷战思维依旧主导着各国的决策。俄罗斯的举措不仅是对美国单方面撕毁条约的回击,更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它的强硬姿态。
普通民众可能感到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但这些“高深”的事件,直接关联着每一个人的未来安全。红线一旦被逾越,果断的反击有可能引发不可逆转的局势恶化。对此,您有何看法?